为何诺曼底登陆第一批德军战俘是东方面孔呢?

这个朝鲜人生于1920年3月3日,原籍朝鲜新义州,1938年加入日本关东军,在1939年中苏边境冲突时成为苏军俘虏,后被编入苏联红军,1943年夏德军在乌克兰的战斗中俘虏,又进入德军服役。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时,在“犹他”海滩被美军俘虏。 1945年5月在英国俘虏收容所释放,1947年移居美国,1992年4月7日,美国伊利诺斯州去世。 电影《登陆之日》真实反映了这个历史事件。

这几个朝鲜人是1941年在莫斯科近郊作战中,被德军俘虏,此后来到诺曼底海岸防线

二战中纳粹“东方军团”:朝鲜兵出现在诺曼底。

曾经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二战老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他们在登陆滩头遭遇到的第一批德国士兵竟然大都是东方面孔。这引起了历史学家的兴趣,经过查阅当年大量的档案资料后发现,原来纳粹德国在诺曼底前线配置了大量的“东方部队”。但无论是被当作炮灰的“东方营”,还是被寄予厚望的“印度军团”,都没有能挽救纳粹败亡的命运。

纳粹疯狂拉炮灰

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战争的初期,德国俘虏了大批的苏军官兵。起初纳粹根本没有考虑过将这些“劣等民族”编入德军。但1941年冬季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惨败,预示着纳粹“闪电战”的破灭,第三帝国的“东方政策”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1942年1月,德国国防军开始计划在苏联少数民族中招募志愿兵组建“东方军团”,这获得了希特勒的首肯。不久大批“东方部队”陆续组建了起来,包括11个营的“亚美尼亚军团”、14个营的“阿塞拜疆军团”、14个营的“格鲁吉亚军团”、5个营的“高加索穆斯林军团”(由阿塞拜疆人、车臣人等组成)、34个营的“土耳其斯坦军团”和8个营的“伏尔加鞑靼军团”。1942年8月12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了苏联卡尔梅克自治***和国首府埃利斯塔,德国军官在这个卡尔梅克蒙古人聚居区大肆进行反苏宣传,随即德军招募了3000名卡尔梅克蒙古人。

但德军对“东方军团”并不放心,担心这些部队会在作战时反戈一击,于是把他们以营为单位分散安插到德军各个部队中去,因此纳粹高层也将这些部队统称为“东方营”。到1943年,德军***有98个“东方营”,其中80个营在东线和巴尔干战场作战,12个营后来抽调到了法国和意大利,以抗击盟军可能的登陆。

其中德国国防军第162步兵师是德军中的“异类”,该师又被称为“土耳其斯坦师”,士兵很多都来自中亚地区。二战期间德军《信号》杂志拍摄的照片显示,这支部队中黄种人占了很大比例。不过第162步兵师先后在南斯拉夫和意大利战场作战,没有去过法国。

盟军诺曼底登陆首先遭遇“东方营”

盟军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前,担任海岸防御任务的德国国防军第243岸防师和第709岸防师配属了数个“东方营”。以第709岸防师为例,其下辖的第739掷弹兵团就有2个“东方营”,另外2个“东方营”由师长威廉·冯·施利本中将直接指挥。

当时德军部署在诺曼底地区的大都是些“二流部队”,由于西线无战事,第243岸防师和第709岸防师的精锐部队经常会被抽调去东线。盟军登陆前不久,第739掷弹兵团第1营就被调往东线,该部队主力只剩下了2个“东方营”。暂且不论“东方营”战斗热情是否高涨,但他们的战斗经验明显不足,同时由于“东方营”还负责构筑海岸防御工事,几个月高强度劳作下来,“东方营”士兵的体力下降了不少。

根据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安布罗斯的著作《D日》描述,最先在诺曼底登陆中被盟军俘虏的是2名朝鲜籍德军士兵。不久在诺曼底战场上被俘的朝鲜籍士兵达到了20多人,美军对他们进行了专门审讯。原来,这些朝鲜人最先被日军招募,在1939年爆发的日苏诺门罕战役中又被苏军俘虏。当年日苏双方停火后,大多数的日本战俘都被遣返,但苏军扣留了朝鲜人,因为苏军认为他们并不属于“战俘”。

后来这些朝鲜人加入了苏联红军,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们随大部队开赴前线。但随着苏军在战争初期的溃败,他们又和其他众多的苏联红军官兵一道被德军俘虏。因为忍受不了德军战俘营里异常恶劣的环境,他们又被迫参加了德军,1943年作为“东方营”的士兵被派往诺曼底驻防,直至被盟军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