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眼睛理论的视听艺术规则

当dziga vertov在1916年还是未来主义音乐家时,他创建了一个“听觉实验室”,编辑留声机记录的声音,并创造一种没有乐谱的“具象音乐”。1918年,维尔托夫成为苏联最早的新闻纪录片《新闻周刊》的编辑和主编。后来,他通过剪辑新闻片,制作了最早的历史故事片《内战史》,还执导了几部纪录片,并创办了一部不定期出版的杂志电影,并利用《真理报》的注册命名为《电影真理报》从1920开始,这个理论家就宣传“电影眼”的优越性。他拒绝一切资产阶级的发明如场景安排、电影剧本、演员和制片厂,只提倡“现场拍摄”的方法,即拍摄纪录片或新闻片的方法。在1923之后,威尔托夫和他的兄弟、摄影师米哈伊尔·考夫曼主张用一种不被拍摄对象察觉的方式拍摄“生活场景”。根据“电影眼睛学校”的说法,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评论(通过电影内字幕)和蒙太奇中。电影创作者的个性表现在记录材料的选择和并列、新时空的创造以及作为理论家的威尔托夫想要从中建立科学规律的所有创作方法。

在拍摄完《顿巴斯交响曲》(1931)之后,维尔托夫又拍摄了一部杰出的作品——三首关于列宁的歌曲(1934)。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他收集了所有关于这位去世的伟大政治家的电影和唱片,并以杰出的蒙太奇手法将它们剪辑在第二首歌中。第三首歌描述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充满了优美的抒情情调。第一部分是中亚民歌,是最成功的一集。它通过非常生动的形象和节奏感描绘了原殖民地人民的解放,并清楚地表明了作者规定的整部电影的主题,即“从过去到未来,从奴隶生活到自由生活的整个过程”。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威尔托夫能够将他从1922中倡导的“电影眼睛”和“广播耳朵”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视听对位的蒙太奇。虽然他拒绝表达他的个人英雄,但他能够将群众变成各种主题的个性化英雄。然而,在《摇篮曲》(拍摄于1937)之后,他的理论受到了严厉的攻击,以至于在他去世前只有几部电影被作为任务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