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电影
仅仅是开一张剧照就挺有时代感的。
电影里的男人不约而同地戴上宽边帽。
对时代标志性饰品的精准掌控
也成为了本片的一大亮点。
▲【天才】电影场景的还原,比如做旧纸,人物穿复古外套,都是在为观众暗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毫不夸张地说
抛开故事本身
这幅画的每个场景
令人陶醉。
观众似乎又回来了。
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街头。
▼
除了[天才]
影片中有许多异国风情。
愿景的背后隐藏着。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习俗。
同时,进一步加强故事的可信度。
显微镜下,有一些独特的
道具/服装设计为主。
宏观上,表现在
在大范围的色彩对比上
从微观出发,我们如何认识一个人物?还是一群大象?
你可以通过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瞬间,一窥他们的风采。
比如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用“低角度、极低运动量的镜头、硬剪”而不是淡入淡出、榻榻米的布景”来拍出最具日本特色的电影。
小津电影的整体美学特征是延宕和克制。这恰恰符合日本民族文化的特点,低调、内敛、规矩。
▲小津把自己“低调”的拍摄手法当成亲民的表现,也反映了日本人本身的谦逊品质:他们习惯于“仰视”别人。
▲【浮草】由远及近陈列在家中,低角度映入眼帘。这样的角度安排会增强亲切感,让观众更容易被代入。
小津的美术设计师滨田陈雄曾经解释说
他的大部分场景都是日式的,但他非常注意室外的风景。香樟纸经常打开,可以看到栅栏。普通人家有木栅栏,从下往上,便宜的底下有洞,上流人家有竹栅栏。越有钱的人,竹子越细(注:这是日本传统等级观念的潜在表现)。
这就可以充分理解为什么小津的电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格子”,长方形格子,正方形格子,点、线、面的组合,使得画面极其丰富。网格代表一种规则感。
▲【早安】充斥着大量灰色的建筑和纵横对比形成的建筑结构。
灰色调的整体色彩控制,让小津的电影优雅而不失格调,日本传统的生活方式,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影片中除了展示道具,还可以凸显民族意识,服装设计可以锦上添花。这一点在日本电影中也能找到。
“和服”对日本人的重要性不亚于“旗袍”对中国的重要性。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和服隐藏了太多女性的身体之美,却不知正是因为这种隐藏的外壳,才更加具有挑逗性。
和服的情色气息在天成下的神秘中展现,小男孩眼中的妓女是他性启蒙的参照物。
▲【天成峡之谜】:镜头贴在妓女白皙的脖子上,和服独特的设计透露出女性性感的身体。她笑得像只鹤。朱砂唇,赤足,眼球运动,暗潮涌动。是感动,是极致的性感和占有。
除了道具和服装的主观设计,导演还会利用摄影本身的色调来营造不同的地域质感。
电影中【告诉他们我是坐吊车去的】,摄影师用西北人特有的大色块为我们构造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告诉他们我是坐吊车去的】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也许你在看大图的时候无法体会到整个画面的特点,但是当你用空洞的眼神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大色块的黄色与零散的人物形成了互补,整体画面偏向黄色调。画面底部的阴影起到控制画面色调的作用。镜头中的砖线和楼梯的线条与粗犷的画面风格起到了一定的协调作用,使整体厚薄有档次。
以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西北的地貌。在去年上映的电影《长江图》中,摄影师李屏宾直接以母亲河“长江”为背景,在这片广阔的画布上肆意展示自己傲人的才华。
【长江图】整体色调为沉稳大气的深色,与其庄重宏大的主题相似。
▲在【长江图】的水墨海报中,画面塑造成一个女人的身体,一片树叶在她体内航行。长江是众所周知的母亲河,长江地图的主题之一也是女性的爱情。画面上小船的逆流,仿佛是回到了母亲的身体。一艘扁舟在画面中央逡巡,积于逆流之上,比喻思乡归家之旅。
在了解了东方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之后,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西方人的审美魅力。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阿莫多瓦的电影,我觉得可以是浓烈的红色,让观众感受到西班牙人特有的激情和野性。
▲阿莫多娃的“招牌红”:【我妈的一切】、【高跟鞋】、【回归】
▲在阿莫多瓦最近上映的电影【Hulyetta】中,美术设计师可谓煞费苦心。为了满足导演“最好每一个场景都有红色”的艺术要求,布景师和服装设计师需要时刻与摄影师沟通,在保证画面美感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加入红色元素。而这些红只是在影射人物情绪的变化。
如果说Amodova是强烈色彩的代言人,那么aki kaurismaki追求的是“性冷淡”的风格,这和他所处的地域有关。在芬兰长大的阿基,他的电影也有一种冰冷的感觉。
▲【勒阿弗尔】:大面积的天蓝色饱和度无限降低,窗外的景色看似没有色彩,但正是这种大面积的冷色系处理,才能凸显角落里的暖花,这也符合阿基电影一贯的主题:生活不易,但结局终究是温馨美好的。
[11]里有一句经典台词:电影把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这不假。
因为看每一部电影都相当于体验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再次证明了电影的宽敞。当我们感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时,就像是在环游世界,这也是电影的另一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