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好书文言文
1. 《太宗好书》本文的翻译
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法:方法,窍门 。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参考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有心得,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努力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
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2. 《太宗好书》本文的翻译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
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法:方法,窍门 。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参考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有心得,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努力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3. 太宗学书文言文阅读答案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2分)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9、C 10、更加;精益求精。
11、(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12、要求严格,循循善教。
4.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太宗特别爱好书法。
此文出自《尚书故实》,原文如下: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日:“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释文:
唐太宗酷爱学习书法。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干六百张,都以一丈二尺为轴。最珍贵的是《兰亭序》,将它挂在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上都要欣赏把玩。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将兰亭序让我带去。”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兰亭序》用玉匣盛着,随葬在太宗昭陵墓内。
5.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太宗特别爱好书法。
此文出自《尚书故实》,原文如下: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
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日:“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
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释文: 唐太宗酷爱学习书法。
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干六百张,都以一丈二尺为轴。最珍贵的是《兰亭序》,将它挂在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上都要欣赏把玩。
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将兰亭序让我带去。”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兰亭序》用玉匣盛着,随葬在太宗昭陵墓内。
6. 李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规劝的成果。
7. 谏太宗十思书全文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