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夫治国

开国君主杀功臣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断发生,这就不能仅从各个君主的个人性格、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定势等的原因来说明了,只有从封建政治体制的源头上去分析才能看清事物本质。酿成开国君主杀功臣这一历史悲剧的主要根源是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个人专权制、终身制和世袭制。 中国的封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朕即国家”,“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主不仅具有最后决策权,而且每句话都是“金科玉律”,“言出必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甚至赐臣以死时,还要臣下“谢主隆恩”,口呼“万岁”。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已使这套“主”与“奴”的君臣关系深入人心、融入伦理、形成制度、凝成法律。而且君主杀人全凭他一人好恶,根本不必履行司法程序。久而久之,在中国朝廷中君臣之间就形成了特有的“帝王心态”和“子民心态”。 开国君主大多有雄才大略,“帝王心态”在这一群体中自然更为突出。打天下时,大敌当前,目标一致,能比较谦和,折节下士;坐天下时,乾纲独断,就“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了。因此,“可以***患难,不可以***安乐”就成为开国君臣关系中的普遍现象。皇权是不可分割、不可分享的,开国君主杀功臣的第一层意思是怕权力受到威胁,于是对属下稍有疑虑,真伪未辨,即以“杀”之为安。这“杀”字,不只是指“杀头”,还广义地包括“贬”、“废”、“放”、“坐”、“囚”等,总之是不再让你在“卧榻之侧”想入非非,鼾声阵阵了。 第二层意思是,打天下时,开国君主一般直接活动在底层,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决策正确的时候居多;即使有不准确的地方,听取下属意见,心理障碍较少,也可以及时改正。坐天下时,一国之事,系于一身,难以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决策错误的时候就多起来了,纵有下属进谏,已经滋长了的“帝王心态”就容不得这些逆耳忠言了,更谈不上改正了。而且“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当君主自己的治国方略一旦形成,再听到反面意见就认为下属渐萌“异心”;即使不是“异心”,也是“不能体察圣意”,“不听招呼”,干脆一“杀”了之。 再一层意思是,君位的终身制与君主老龄化的矛盾愈益凸显。君主老了,“帝王心态”上又加了一层“老人心态”,性情更加孤僻、执拗,有的,事实上已是“病夫治国”。原本很开朗宽厚的人,这时却常狐疑猜测,自我封闭。另一方面,英雄迟暮,内心却还不服老,想逞能。但老君主久居深宫,群小包围,经常听不到实情,判断就经常失误,因此,中国古代的开国君主很少能够跳出“早年功劳很大,晚年错误很多”这个周期率的。这样,到晚年,与臣下的矛盾就更加尖锐了。因此开国君主在晚年杀功臣的特别多,与这一层意思不无关系。 最后,君位的世袭制更使开国君主杀功臣多了一层动机。封建帝制是“家天下”,“家族所有制”。老君主要考虑自己的子孙能否久享大统,特别是开国后第二、第三代皇嗣能否驾御朝政。秦隋殷鉴不远,二世而亡的教训自然成了历代开国君主的心病。因此,当开国君主感到自己的储君较弱难以御下时,功臣被杀的就更多了。 在长期封建政治体制下,君主一方有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杀功臣,这遂成为中国古代一个常见的历史现象。那么,在功臣方面又有哪些“心态”和“对策”,从而导致不同的命运呢? 很多功臣并不意识到君主的“帝王心态”,他们等待着“论功行赏”、“封妻荫子”、“永享富贵”。有的还“居功自傲”,“拥兵自重”,甚至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干扰君主的一些有益的改革措施,直到大祸临头时才惊呼“藏弓烹狗”,他们的悲剧是“至死不明白”。 有些功臣没有意识到开国后君臣关系的角色变化,也没有理解君主开国后新的意图和“帝王心态”的萌生,一味按过去的作风和章法办事,主观上想忠君尽职,有的还确实做出了很好的政绩,但君主的感觉未必如此。“功高震主”,反而惹祸杀身。“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种悲剧也是常有的。 很多功臣知道“伴君如伴虎”,于是谨言慎行,逆来顺受,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从不干上“逆鳞”,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希望能保个平安,到时告老还乡,求得善终。这些功臣活得很苦很累,其中有些勉强保住了平安,有些却仍难免各种不测,以悲剧告终。 有些功臣摸透了“帝王心态”,一味揣摩君主心理,迎合君主意图,取得君主欢心,逐渐演变成君主身边的佞臣、弄臣、权臣。一旦时机到来,各种擅权谋逆之事往往就发生在这一层人身上。按说开国君主最应警惕的是这一类人,但却往往被这类人蒙蔽而难以警觉,这又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历史悲剧。 开国后君臣关系如此复杂,一些深明事理的功臣就采取主动回避的方式,远离朝廷,退出政界。有的云游四海,寄情山水;有的著书立说,耕读自娱;有的金屋藏娇,浅斟低唱;有的含饴弄孙,坐享天伦。这对他们个人来说是一种摆脱,但对国家来说仍是一种损失,从根本上来说也还是一种悲剧。 开国君主屠戳功臣的悲剧既然是体制性的悲剧,解决这悲剧的根本措施也必须锁定在彻底消除封建政治体制上,其中主要的是君主个人专权制、终身制和世袭制。在我国,解决这个问题,须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基本上结束了世袭制。1978年中国***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本上结束了终身制。个人专权现象比较复杂,涉及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国民素质提高等根本问题。中国既有过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影响,还有解放后20多年“左”倾空想***产主义和个人崇拜所造成的影响;既有上面的问题,也有下面的问题。中国目前还不可能立即实施完全意义上的民主,毕竟“稳定压倒一切”,因此必须在体制内逐步改革。民主不能“大”,自由不能“化”。正确掌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度”,这就有赖于中央的高度领导艺术了。卓有远见的邓小平早在1980年就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明确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可见,问题的症结已经看清楚了。如何克服这些现象,这就是现在党中央正逐步着手做的事了。从十六大报告到十届人大修改部分宪法内容,新一届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解决邓小平所指出的那些弊端,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方面稳步地推进了不少工作。如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民主政治问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问题,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实施公务员问责制度问题,增加行政透明度问题,审计公开化问题等等,都是有利于消除个人专权现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所作的种种有效努力。特别值得称颂的是胡锦涛在2004年初中纪委三中全会上还提出了对党和政府的权力制约机制和建立综合运用包括党内监督、国家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监督机制问题,这在执政理念上是极为重要的进步。现在,党和政府正在朝这方面进行切实的努力,形势是很好的,这也是全国人民有目***睹、翘首企盼的。 中国历史上的功臣悲剧,只有在政治民主的推进中才能彻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实施之日,也就是功臣悲剧从根本上结束之时。到那时,郭沫若有知,也当含笑九泉了。不明白再问我。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