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为留守儿童配安全手环?
据报道,为给留守儿童保驾护航,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南州投入资金近2400万元,为10万余名小学阶段留守儿童配发安全手环,实现儿童信息与公安机关报警平台和天网工程无缝对接。六盘水市水城县,则研发了一款由县级总调度、乡(镇、街道)监管、村(居)动态管理的具备信息不全提醒、GPS定位、自动生成报表等功能的留守儿童工作大数据平台。
为留守儿童免费配发手环,是颇具针对性的善举。
对留守儿童帮扶,就该“再多都不嫌多”。从紧迫性和由易到难的渐进策略看,解决留守儿童难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其安全问题。《新京报》2015年就曾报道,“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2014年一份调查数据显示,49.2%的留守儿童过去一年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
在此背景下,坐而论“根本性解决之道”固然重要,但更紧迫的,还是多些务实的“靶向施治”,比如用具备定位、预警和通话等功能的安全手环,为他们多提供些庇护。当某些孩子身陷危境时,或许能通过手环求救,而不是危难时身旁无一人。
为留守儿童配发安全手环,建留守儿童工作大数据平台,难得之处还在于,将保护留守儿童安全跟大数据技术结合。都知道,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留守儿童安全防护、预警应急等服务也能加载“智能化”技术,实现保护方式创新。这不无启示:就像“科技助残”那样,留守儿童保护中的很多难题,或可依靠技术去攻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配手环的是毕节等地,而毕节曾是几起留守儿童相关悲剧的事发地。2015年9月,贵州还曾印发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全力控制留守儿童增量,每县每年减少人数不低于10%。但无论是主动作为,还是迫于考核压力,当地此举都值得肯定。
现实中,有留守儿童的,远不止这些地方。因而,毕节等地的“精准关怀”经验,还有让关怀嵌入“技术因子”,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责任意识,都可资其他地方借鉴。所谓“功不唐捐”,就是即使治本很难速成,不妨多些治标之策——日拱一卒见效虽慢,却实用。
感觉这个措施真是挺好的,希望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