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龙的轶事
范小龙出生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四个月后考入军区文工团,从事编导职业。2004年从部队退役。在学校,在部队,他们都是文艺骨干,不仅能表演,还能创作自己的文艺节目。一天晚上,看完电视剧《刘老根》,他突发奇想:我想拍一部电影,因为准格尔旗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有很多值得用画面记录的东西。就这样,从未拍过电影的樊小龙拿起了相机。一开始他觉得拍电影很容易,就是拿个摄像机对着拍。这个时候,他甚至不知道相机开关在哪里。然而,2008年底,樊小龙放弃了年收入65438+万元的装修工作,开始写剧本,下定决心拍电影。
出道的诞生
樊小龙策划的第一部电影是清水河县一个初中残疾女孩的励志故事。投入65438+万元购买相机、电脑、摇臂、面包车等设备,正式开拍处女作。但因为拍摄成本高,涉及的场景和人物多,影片只拍了三分钟就拍不成了,范小龙只好放弃了第一部。
到2009年4月,很多人都在背后议论他,给他退路。然而,倔强的年轻人范小龙并没有因为第一次尝试的失败而气馁。他抓紧时间重新开始创作,决定在那年夏天为村民拍摄一部关于农民的电影,于是有了电影《二哥》。这部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平儿为了给身患重病的妹妹治病而四处奔走筹集20万元的感人故事。
他花了一周时间完成剧本。为了省钱,战友苏伟扮演了片中的男主角平儿。除了苏伟和女演员,剧中所有演员都是以前和范小龙一起做装修的工人,所有演员都没有演出费。对于这些大多是建筑工人和装修工人的演员来说,拍摄时间非常有限。只要这些农民工演员有时间,范小龙就抢着拿着相机去拍。慢慢的,范小龙花光了所有积蓄,电影难以为继。就在这时,他的战友,在话剧《二哥》中饰演司机的韩开价6.5438+万元让他拍摄,感动得范小龙无话可说。
在历时四个多月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成员克服了重重困难。2009年7月,樊小龙和他的农民兄弟们完成了电影《二哥》的拍摄。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的艺术手法和演员的演技都有点不成熟,后期制作也有点粗糙。但观众认为,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民,在缺乏资金和设备的情况下,把基于真实农村生活的故事搬上银幕,是一种巨大的成功。影片闭幕后,每晚在准格尔广场放映,深受观众欢迎。
草根电影获得好评。
2010年初,开始拍摄第二部电影《村官》。还好这次有公司答应赞助一半资金一起拍。为了让电影更好,从演员试镜到聘请摄影师的费用也水涨船高。没想到开拍当天,投资方突然中断合作,无奈之下,范小龙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直到影片进行到一半。这时,一些好事者故意四处张望,想看看这个异想天开的农民导演到底有什么“魔力”。就在捉襟见肘的时候,范小龙再次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决定:卖掉婚房!这个想法一出口,就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劝他赶紧“收手”。范小龙骑虎难下能干什么?还有一线希望往前走,打退堂鼓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除了和他一起拍片的农民兄弟,范晓龙真的到了“背叛亲人”的绝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完成了电影《村官》的拍摄,并首次在准格尔电视台上映,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2011在旗委、旗政府的支持下,拍摄了第三部电影《追寻幸福》,主题是准旗生态移民的故事。影片讲述了“龙水村”的故事。这个村子的村民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村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所以被称为“三无村”。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旗委、旗政府实施了生态移民惠民工程,再现了当代农民的新生活。
影片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以准格尔旗生态移民政策为背景,记录了农民身边的真实生活。
语言充满地方特色,影片通过流畅优美的电影画面,以其朴实真诚的创作风格和自然细腻的情节,呈现出清新委婉感人的艺术魅力。
影片的上映为准格尔旗的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是准格尔旗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又一创新举措。这对大力宣传推广准格尔文学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