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眼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病证名·气眼 3 经穴别名·气眼 3.1 气眼的别名 3.2 出处 3.3 穴名解 3.4 所属部位 3.5 乳根穴的定位 3.6 取法 3.7 穴位解剖 3.7.1 层次解剖 3.7.2 穴区神经、血管 3.8 乳根穴的功效与作用 3.9 主治病症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 3.10.2 灸法 3.11 配伍 3.12 研究进展 3.12.1 治疗乳腺增生 3.12.2 治疗早期房颤 3.13 文献摘要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气眼的穴位 2 治疗气眼的方剂 3 治疗气眼的中成药 4 气眼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气眼 1 拼音
qì yǎn
2 病证名·气眼气眼为病证名[1]。多由郁怒伤肝而起[1]。《银海精微》:“眼昏而泪,胞肿而软,上壅朦胧,酸涩微赤,是谓之气眼”。治宜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3 经穴别名·气眼气眼为经穴别名,即乳根[2]。
穴位 乳根 汉语拼音 Rugen 罗马拼音 Juken 美国英译名 Breast Base 各国
代
号 中国 ST18 日本 18 法
国 莫兰特氏 E18 富耶氏 E18 德国 M18 英国 S18 美国 St18
乳根为经穴名(Rǔgēn ST18)[3]。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3]。乳指 *** ,根即根部,穴在 *** 根部,故名乳根[3]。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
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
3.1 气眼的别名薜息(《备急千金要方》),气眼[2],胸薛[2]。
3.2 出处《针灸甲乙经》: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3.3 穴名解乳指 *** ,根即根部,穴在 *** 根部,故名乳根[3]。
乳,指 *** 。根,指根底。穴当 *** 下缘,以其所居位置而命名。[2]
3.4 所属部位胸[4]
3.5 乳根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乳根在胸部,当 *** 直下, *** 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5][6]。
乳根位子胸部,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3]。
乳根位于胸部,在第五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7]。
乳根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乳根穴的位置
乳根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乳根穴的位置(肌肉)
乳根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3.6 取法仰卧位, *** 直下,在第五肋间隙中取穴。
乳根位子胸部,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3]。
仰卧位,男性在 *** 下1肋,即乳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相交处取穴;女性在 *** 根部弧线中点处取穴[8]。
3.7 穴位解剖乳根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腹外斜肌、第五肋间结构。有肋间动、静脉分支及第五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四、五、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针经皮下组织, 至胸大肌及腹外斜肌, 前肌由胸前神经支配,后肌由肋间神经支配。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其深面,除胸内筋膜、胸膜和肺外,左侧穴位内侧有心包及其内的心脏,右侧则有膈、肝的上缘。
3.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3]。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
3.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和肋间神经、动脉分布[6]。
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分支及肋间动、静脉分支[7]。
3.8 乳根穴的功效与作用乳根有通乳化瘀, 宣肺利气的作用。
乳根有降逆定喘、消痈催乳的作用[3]。
乳根穴位于胸部足阳明经上,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本穴位于 *** 根部,有理气活血、通经下乳之功,可治疗 *** 病,是治疗 *** 疾患及心前区疼痛的主穴[8]。
因乳根穴内对应于肺脏,又可治疗胸肺病[8]。
3.9 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
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少、胸痛、咳嗽、呃逆[6]。
乳根主治胸肺、 *** 等疾患:如胸痛、膺肿、咳逆、哮喘、乳痈、乳痛、乳少、呕吐、呃逆、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等[3]。
现代又多用乳根治疗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等[3]。
乳根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少乳,乳痈;以及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7]。
乳根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乳汁少,乳痈,乳癖[8]。
主治乳痈、乳少等症,均用灸法[2]。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汁不足,乳腺炎;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臂丛神经痛。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0.8寸,直刺0.4寸[6]。
一般斜刺0.3~0.5寸[3][7],不宜深刺[7]。
向外斜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 *** 。
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 *** [8]。
注意:不宜深刺[7],以免导致气胸[8]。
3.10.2 灸法可灸[3][6]。
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禁直接灸[8]。
3.11 配伍乳根配少泽、足三里,治产后乳汁不足[8]。
乳根配少泽、足三里、血海,有补益气血,化生乳汁的作用,主治产后乳汁不足。
乳根配膻中、少泽,治 *** 肿痛[8]。
乳根配膻中、内关,治心前区疼痛[8]。
乳根配乳中、俞府,有降气化痰,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咳嗽痰哮。
3.12 研究进展 3.12.1 治疗乳腺增生根据报道,选乳根配合屋翳、天宗、肩井等穴,呈25°向外斜刺1.5寸,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7.32%[8]。
实验研究发现,刺乳根穴可以条件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3]。
3.12.2 治疗早期房颤实验研究发现,针刺乳根穴,可使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房性早搏短期内相对减少,对早期房颤有一定的复律作用[3]。
3.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胸乳下满痛,膺肿,乳根主之。乳痈,凄索寒热,痛不可按,乳根主之。
《针灸大成》:主胸下满闷,胸痛膈气,不下食,噎病,臂肿痛,乳痛,乳痈,凄惨寒痛,不可按仰,咳逆,霍乱转筋,四厥。
《医宗金鉴》:主治胸前肿,乳痈,小儿龟胸等证。
《席弘赋》: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