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通17-18世纪的队列射击战术是怎么回事。地堡里打阵地战不好吗?
从古至今,如果战斗双方势均力敌,就会出现双方都采取攻势的面对面较量。这个时候经常有野战。如果存在实力上的差异,就有可能形成一方进攻,一方防守的局面,也就是弱的一方会依托地理位置进行防守,形成攻守之战。而如果双方都处于守势,就打不起来。
战壕-铁丝网阵地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非常流行,但在那个时候,士兵躲在战壕里同样危险。敌人的大炮、坦克、飞机甚至化学武器都可能击中阵地的正面和纵深。即使双方士兵不冲锋,伤亡也可能惨重。两个阵地之间的远程火力和机动火力是相互竞争的。17-18世纪,阵地战因为远程火力不足而不成熟。阵地炮直到19世纪下半叶(普法战争后)才出现。早期的火炮是炮口装填的滑膛炮,射程短,弹道不稳定,无法有效攻击对方阵地。而且火炮机动性差,容易被敌方骑兵包抄,在野战中往往受到限制。作为野战支援部队,当时的掷弹兵比炮兵更有优势。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双方都在掩体里,战争就打不起来了。(对付碉堡,不是野战,是硬仗。最好的办法就是攻城。因此,虽然装备了火器,但战术上仍大体遵循冷兵器时代、兵种相互牵制的方阵作战的平面战术思想。双方军队经常整齐列队行进,甚至还演奏军乐,以方阵互战。行进到一定距离后,他们开始肉搏。骑兵和炮兵在后方伺机而动,寻找敌人阵中的空隙进行掩护,将其击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