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和加拉太书

当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被主的大光照亮时,他的旧神学体系就崩溃了;当奥古斯丁漫不经心地展开主的话语,低声念出来,无花果树下的痛苦和绝望瞬间消失;同样,当马丁·路德开始研究罗马人和加拉太人时,福音对他的震撼不亚于斯托格霍恩的雷雨。

从1516,路德第一次开始教导加拉太书,到这本注释书正式出版(1539)已经23年了。回顾这23年,路德从教这本书的第二年开始,就绝不会想象自己的生活像电影一样精彩。在这23年里,他无数次遭受敌人的疯狂撕咬。从被动陈述立场,到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捍卫真理。这个和尚,本来可以在修道院安静一辈子,却过着内忧外患的生活。在过去的几年里,他除了躲避教廷的追捕,还抵制极端分子的胡搅蛮缠。施主所用的器皿,只有经过火的烘烤,才变得坚韧不倦。这些年的经历使马丁·路德在写作时更有力量。在他的书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他对敌人的犀利攻击和对邪恶的无情揭露,但每当他谈到主的恩典时,他就瞬间改变语气,变得如此柔和和真诚。这本书:注释充满了路德生动的感情。读起来就像坐在威登堡大学教室的讲台前,被这个胖胖的教授深深吸引。

在路德的一生中,至少有七个不同的版本:他非常喜欢这本书,甚至把它比作他心爱的妻子。可见这封短信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手头的版本是路德在1531课堂上的讲稿,是他的学生摘抄编辑的。最早发表于1539,至今已近500年。上帝用路德把他的真理传给后代,用真理的火焰净化灵魂。当约翰·班扬因为内心的污秽而痛苦不堪的时候,他到处寻找精神的避风港,却无功而返。直到他发现了路德的这个注解,他心中所有的阴郁阴郁才像雨后的晴天一样飘散了。的确,正是在极度的属灵痛苦中,路德尝到了主恩典的甜美。

路德生于1483,165438+10年10月,那是一个宗教信仰碎片化的时代。梵蒂冈神职人员的生活是颓废的,老百姓是无知的。再加上经济、政治和各种思潮,各种因素加速了人们对教会改革的渴望。另一方面,路德从小对父亲的不满和嫉妒似乎影响了他的宗教观:他认为上帝是一个严厉而易怒的法官。再加上他对良知、私欲、原罪的敏感,常年深陷于对上帝愤怒的恐惧之中。日日夜夜的焦虑终于彻底压垮了这个年轻人的心。但被压碎的芦苇主不会折断。从1512到1516,马丁·路德在威登堡的奥古斯丁修道院讲授圣经,一次“高塔经历”让他从信仰的迷雾中猛然清醒。那时,他努力想弄清楚罗马书第17章中的“神的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他长久以来的恐惧源于上帝的公正。用他当时的话说,“我一点也不喜欢,我讨厌惩罚罪人的正义的上帝”。是的,一个罪人怎么能相信一个憎恨罪恶的上帝和他在一起是快乐的呢?“所以我变得暴怒、困惑和愤怒。我冲到街上,撞倒保罗,急切地想知道他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最后,感谢上帝,仁慈的主,我日夜保持忠诚,并专注于与这些话相关的上下文,即“因为上帝的公义在这福音中彰显;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在这里我开始明白,神的义是义人因神的恩赐而活的义,也就是义人因信而活。......在这里我感觉自己重生了,天国崩塌了,可以踏入极乐世界了。1这段经历让路德从新的角度看待圣经。后来,他又教导诗篇和加拉太书,更证实了“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宝贵真理。

加拉太书是保罗写给加拉太人的最早的书信之一。保罗和巴拿巴曾在加拉太传福音,但他们离开后,一些犹太基督徒来到这里,教导信徒遵守犹太律法,以便得救。当保罗得知此事后,他立即写信为纯粹的福音真理辩护。在他的信中,他严厉谴责假教师的教学,并警告加拉太书,“没有人可以在上帝面前称义的法律”(Gal。3:11a),说称义只藉着信,正如“义人必因信得生”(Gal。3:11b)。在这短短的六章书信中,保罗直截了当地阐述了救恩的核心真理。不仅如此,保罗还阐述了律法与应许的关系,这成为了《路德神学:律法与福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我们看到马丁路德紧紧抓住保罗的教导,并不断从这封信中汲取信心。当他似乎要掉下悬崖时,是上帝用信心的绳索把他捆住了。他也知道基督徒的生活并不简单,但他知道上帝会通过他的话语保护我们的信仰和祈祷。他说:“虽然我是一名神学博士,并且多年来我一直宣扬基督,为他工作,但我从个人经历中知道,坚持真理是非常困难的。我总是无法摆脱撒旦。我不能总是像圣经中描述的那样认识基督。有时魔鬼在我眼中扭曲了基督。但感谢上帝,他在他的话语中,在我们的信仰和祈祷中留住了我们。从此,他只有基督,靠着神的恩典,在曲折的灵修旅程中,为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鼓励。

1.转引自张世英,《十个无我的马丁·路德的辩护之神学研究》(武汉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第97-98页。

2.《马丁·路德:·札记》,李曼波译,北京:三联书店(2065438+2004年8月第4次印刷),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