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歌榜权威吗

中歌榜的两大质疑分别是:

一,奖项数据公证性造网友质疑?

二,专业评审奖项,“专业”乏力?

事实上,在很多人眼里,相比其他音乐类颁奖盛典“分猪肉式”的模式不同,中歌榜历来都已专业权威以及公正的方式,赢得了各家唱片公司以及业内的肯定,然而,中歌榜权威受质疑。

中歌榜,本着“创新、致敬、超越”的主题,乐坛做了一次堪称完美的梳理。然而,即便带着权威与公证,这样的盛典仍旧带着颇多的“意外”。

超级大榜真该歇歇了

中歌榜颁完奖即遭业内人士及歌迷炮轰

一些媒体及唱片公司工作人员对颁奖结果表现出了愤怒,他们认为以中歌榜体系为代表的内地乐坛缺陷暴露无遗,包括广播电台“不给钱不买广告就不播歌、不能进入榜单”的“抢钱”、垄断问题是时候被放在明处供大家评判了。业内人士认为,现在中国唱片业已经到了一个低谷中的低谷,再也禁不起对音乐人、对歌迷、对评奖公正、对内地音乐信心的更大伤害了。

媒体人士认为

颁奖不合理 拿奖凭关系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所有颁奖其实都是分猪肉”的说法。只不过每个颁奖礼因主办方口味不同,分猪肉的口味和侧重略有差异而已。

一位资深音乐记者表示:“我并不是因为某歌手没得某个奖就骂中歌榜,那我就太狭隘了。我只是到现在都不明白,中歌榜就算是分猪肉能分得高级点儿吗?能符合一下一般人的逻辑推理吗?现场很多奖都给得太有争议甚至太莫名其妙了。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年度最受欢迎”上。

此外面对这些疑问,中歌榜并没有公布出“最佳”系列获得者及入围者最终的得票数字。这就等于直接让大家怀疑中歌榜的操作流程。

在现场,主持人及众多获奖人登台后频繁说出的“希望大家更关注提名名单”反倒成为一个有意思的提示。此外,很多歌手在发表获奖感言时都具体感谢到了主办方的高层负责人,这又成为一个颁奖系统内关系亲疏远近的一个反映。

当前,国家方面都在号召大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尽力。拿格莱美的例子看,虽然音乐产业不是新生的,而且面临一些困境,但这才是涉及面最广、搞得好的话收效最大的创意产业内容。在法律规范上,连KTV产业都开始向音乐创作者“吐钱”、“回补”。而对音乐广播来说,音乐人、音乐作品是他们节目得以继续播出的“衣食父母”。可是在广播界做大并形成“中国歌曲排行榜”的规模后,反而开始“垄断”音乐平台资源,反而向提供音乐内容的音乐人、音乐公司要钱播歌。这不仅是不应该,而且是对内地乐坛环境、对内地文化产业的一大阻碍和伤害。

中歌榜主办方在颁奖典礼前,就曾大肆宣扬将出台新的制度来评定各个奖项,也将会有更多的新面孔出现在颁奖典礼上。新制度虽然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让明星们对拿奖充满了期待,但获奖结果却依旧是“换汤不换药”。

唱片公司透露

不花钱买广告 新歌播出很难

因为现在基本所有音乐台都在搞以‘买广告换播出、换入榜资格’的事情。没钱买或者不愿意买广告的,就不会在这个体系内活下去。这几乎是所有音乐广播圈内尽人皆知、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比如音乐台现在有6.8万、8.8万等几个广告档。6.8万是最便宜的,你买了这个档一个月内可以每天播歌两遍,大家好,我是某某歌手,我的新歌……’这样的广告5至7遍。你必须买广告才能上榜,不买绝对不给播歌。所以只要你给他们的钱越多,播的越多,榜单名次就越好。你要是不买广告就完全不给播。所有唱片公司都知道,广播台内部有一个大的封杀名单,都是不买广告的。”

据悉,一般权威的榜单,连续三四届得最佳女歌手就会换人,而中歌榜貌似连续6届没换过《最佳女歌手》得奖人,不免让人怀疑它公信度受质疑的同时,颁奖结果也是《换汤不换药》。

中歌榜从无到有,从找不来明星“站台”到现在港台群星荟萃,走过了不容易的几十年。但面对岌岌可危的乐坛大环境,中歌榜为代表的颁奖礼平台似乎应该先不要求太快发展,太向“钱”看,而是该歇歇,反思一下自己在乐坛中的位置。竭泽而渔的事毕竟也不利自己,更不利那些热爱音乐的音乐人和广大歌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