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如何处理吴国盛

昨天,我在标题中写了一句话,我说:吴国盛、松田和刘华杰是很久以前著名的“反科学三人组”。一个朋友看到的时候有点疑惑。他在群里问怎么回事。偏偏吴国盛在小组里批评《三体》。据悉,清华教授吴国盛对《三体》的评价曾引发争议:他说《三体》的流行程度令他吃惊,他认为科幻在所有文学科目中表现不佳。它只是顺手用了一些科学元素,但真正打动人的是故事中的人性。

那么,吴国盛所谓的人性是什么呢?事实上,我认识吴国盛多年,非常了解他的思想脉络。基本上可以总结为:1。尊重自然,所以科学要“循规蹈矩”;2、提倡回归农村,拒绝工业化;3.希腊的理性科学思想无法进化成科学,基督教是科学之母。没有基督教,现代科学不可能诞生。4.科学越发展,人越失去价值,而不是解放人类。

因此,吴国盛的所谓“人性”就是围绕着以上几点展开的。但是,既然刘的作品里没有他喜欢的元素——神学上的尊重和拯救宇宙的“人性”——被他嫌弃也是正常的。刘的《三体》所揭示的冷酷、残酷、竞争的世界,非但不会让人憎恨,反而必然会让这个所谓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感到不适。吴国盛自称研究科学史,但他研究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证明宗教在科学史发展中的至高无上的重要性。他的“学术水准”很高,文章遣词造句令人眼花缭乱,但归根结底,他和松田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贬低科学的重要性,让科学尊重宗教,或者至少接受哲学的领导。否认它就是“科学主义”和“科学霸权”。他认为,这样的科学意味着“不敬畏自然”,必然导致自我存在价值的丧失。可以说,吴国盛是一个比松田更隐蔽、对科学有偏见、有反科学思想的传统人文主义者。

关于吴国盛批评《三体》没有“人性”,沈鹏前天就此发表了一篇文章,写道:

吴国盛的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代的一些东西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如果你看他所谓的“科技史”著作,其实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科技史”。在他看来,西方是一个从意识形态到文化的星系...吴国盛可能只看到了《三体》中的“不择手段的前进”。他以为这是“没有人性”,其实他没有看到作为弱者的人类的坚持、挣扎、博弈、牺牲的悲剧美。这也是“人性”,这才是真正的“教化岁月”。吴国盛是标准的“反思派”,他认为文艺作品最大的功能是“反思”。他说,“西方科幻文学以科幻和预言的方式揭示科学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中国科幻文学缺乏这种反思,基本上是对科学的热情讴歌。”《三体》为代表,反映了一点,但还不够。”听到刘这段话的时候,真怕自己不笑死。三体确实是在“反思”,但不是在反思“科学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而是要反思“科学不够先进,人类不够强大?”的恶果。

/images01/20210603/6904cf62367e417986b51667933543cb.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