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电影里会有性暴力?

性暴力的元素在电影中并不少见,但在很多电影中,这种元素的植入却是别有用心,令人作呕。我同意电影中没有必要展示性暴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性侵害心理动机的分析受到了主流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虽然男性可以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吸引女性自愿与其发生性关系,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会通过各种强硬手段故意占女性便宜。这显然与生理需求无关,而是对控制欲的一种满足;侵犯女人的男人不是你只能在惊悚电影里看到的怪物,而是只想拥有权力,控制女人的人。

在《毕业风暴》中,一个女孩成为了一起强奸未遂案的受害者。但影片并没有过多关注她的经历和创伤,而是聚焦于她父亲与错综腐败的罗马尼亚政治体系之间的拉锯战。观众很快就会发现,这部电影中的性侵情节,只是一种表现主角受折磨的手段,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电影《推销员》讲述了一个愤怒的丈夫追踪一个侵犯了他妻子的男人的故事。作为受害者,妻子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在影片中被大大弱化和忽略。

MeToo运动引起了人们对工作场所性骚扰和性别不平等的极大关注,我们希望电影业未来也能关注这一问题。许多电影引起了人们对强奸动机的关注,揭示了强奸犯的动机和心理。电影中的性侵不应该仅仅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廉价元素出现,电影中所展现的暴力美学清楚地表明,电影无意在个体层面探讨强奸,它关注的是这种行为背后的故事。

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抵制性骚扰,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我希望人们也能更多地关注电影中的性暴力元素。电影不仅应该展示强奸本身,还应该探索受害者遭受的心理创伤。

为了提高人们对性侵的持续关注度,电影中的性暴力元素不能再成为剧情发展的垫脚石,受害者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也不能再被接手。我们只能希望越来越多的电影——无论是商业片、独立片还是艺术片——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性侵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