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藏羚羊的跪拜》原文

《藏羚羊的跪拜》

作者:王宗仁

原文节选:

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来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步难以达到的角落,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凤毛麟角了。

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那支磨蹭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

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觐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

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扩展资料

从结构上讲,《藏羚羊的跪拜》算不上复杂,可短短的1200个字,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心灵的***鸣。笔者认为,文章巧妙的结构、生动的细节以及深刻的立意是其高明之处。

从结构划分,文章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3节为第一部分,介绍故事背景;第4—9节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主体;剩余段落为第三部分,点明主题。

从结构上看,并无特别之处。可细细分析,每一部分都是一对对矛盾的较量——这才是文章布局的精妙之处。

第一部分中猎杀的泛滥与藏羚羊的保护就是一对矛盾,基本奠定了文章悲痛的基调,也为藏羚羊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而老猎人“磨蹭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和“救济路遇的朝圣者”则展现出一个猎人的两面性——杀生与救赎,为故事的结局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展现出人的“兽性”与兽的“人性”在生死之间的较量。藏羚羊本来是怕猎人的,可它没跑,因为它知道自己是跑不过子弹的。它义无反顾地挺起一个母亲应有的责任和勇气,想用最后的跪拜和眼泪为孩子乞求一条生路。兽无言,却绽放着人性的光辉。

老猎人是仁慈的、善良的,他的内心也挣扎过、痛苦过,可出于猎手的本能,他还是扣响了扳机。在下定决心的那一秒钟,他彻底丧失了人性的善良,他的贪婪为他一辈子的痛苦埋下了种子。

第三部分,短短一句话,却是矛盾的升级和主题的升华。老猎人赢得了猎物,却是个失败者。他的内心,将会永远受到谴责。

百度百科-藏羚羊的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