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给了你什么样的感悟?
一
活在他人的期待中,这是七月的宿命。
父母期望她安分守己,好好学习,读重点高中,上大学,工作求稳,继而结婚生子。一眼望去,就是一生。出界是不被允许的,意外是极力避免的,无甚波澜,家庭和乐,就好。反观安生,偏不安生。她一个劲儿地折腾,幼时军训已展露逾矩天性,而后上职高,打耳钉,混夜店,玩摇滚。漂泊寻依,一茬又一茬的男人换去,不得归守。她穷过,冷过,背叛过,一身江湖气,波澜壮阔的经历与自己的年龄显得极不相称。一个乖乖女,好学生,简单干净,生活规矩;
一个浪荡女,坏学生,行措无矩,满目疮痍。
偏偏这两个看上去似乎不可能在一起的女孩,成为了灵魂伴侣。一生牵念,纠缠,难弃。
原因很简单,她们彼此渴望着对方的人生。
安生习惯在七月家里吃饭,感受家的温暖。她不断寻求男人和城市,就是想在累的时候,有一个最舒心的地方可以歇脚。这个地方有自己爱的人,有自己爱吃的饭,有一张安稳的床和华灯初上的寂静时光。
而七月,是她最后按下了学校的防火警铃,说明,她心里从小渴望着不羁和不顾世俗规则的人生。当她怀孕和安生比肩在床,对谈人生时,她哭着说,她一直想要自由。尽管这代价是失去自己的所爱。她在结婚的前夜对自己的未婚夫说,明天你不要来,这样我才有理由离开。
男方逃婚,七月受周围人的指指点点;在父母面前,也就有了逃离城镇,去自由一次的机会。她对母亲说,我一直没有辜负您,现在,我想为自己活。(大意如此,记不清台词了。)
而后,七月与安生互换人生,七月过上了安生曾经流浪的生活;安生开始寻求生活的安稳。
二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时,不抱希望。从原著作者、年轻演员、题材及导演,没有惊喜。
网上第一次有人说好看时,我怀疑是人情话,不去理会。
网上好多人都说好看时,我信了。再看豆瓣电影上该片的平分,7.7,决定去看。
中秋节那天,看了刘烨和张译主演的《追凶者也》,黑色幽默,现实题材,尤其张译,演技生动,无论是挨巴掌还是抽巴掌,都让人捧腹,拍案叫绝。
第二天,就去看了《七月与安生》。女朋友看哭了,我很感慨。不是感慨她泪点低,是感慨这电影有着一切狗血的元素:怀孕、闺蜜撕逼、二女抢一男、逃婚,但是意外地好看。看的过程,完全忽视了男人的存在,只关心两个女生的命运。从她们相遇,到分开;再相遇,再分开;互换人生,互相仇恨,互相惦记,互相原谅。
这部电影最让我心动的地方是两种人生,两条道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
恰恰是这份读出自己,让这部电影在国产青春片中显得独树一帜,且感人深思。
三
我是另一个七月。每次考试不考第一我就感觉是在犯罪。致力于做一个老师眼里、父母眼里、同学眼里的好孩子、好学生。我也做到了。甚少脏话;从不逃课;写不完作业不看电视,哪怕是在寒暑假;不乱花钱,多数时候找父母要钱都是买书;高考前,没有 QQ 号,从不上网,没用过手机;从没去过夜店;不认识一个流氓地痞;除了“早恋”,简直就是好学生的标杆性代表人物。
总之,我是一个比七月还要乖、还爱学习、还要努力的学生。每次听到别人的故事,我就感慨,我这23年,平淡如水,除了成摞的试卷和手稿笔记,没有一点心惊动魄和值得宣扬的履历。
我曾渴望像安生一样活着;现在也在渴望。
我想任性流浪,不理世俗成见和父母期望,不计生活得失和感情对错,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哪怕苦累,哪怕绝望,有一种奋不顾身,也好过寡淡无味。
若不是大四的机遇改变了我的毕业后的生活,我想过蜗居在地下室,泡面、小说、电脑、纸巾的生活,暗无天日,拼命挣扎;想过骑一辆摩托车,带一沓笔记本,漫无目的,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来一场“在路上”;想过抱着三百册经典书,隐居在钟南山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求名利,在勉强果腹的生活中,读书求知,寂静无声。
现实是,我汲汲于名利,写剧本、写鸡汤、写故事、写诗,奢求粉丝数量暴涨,企盼有人付费约稿,筹划下一本书该写什么。书桌、床、阳台与咖啡馆就是我的活动半径。生活刻板,除了读书,就是写字。
虽然满足,但实在无趣。安生虽然食无饱,居无安,但她的青春尽是写作素材,想必阅尽世间风华与落寞,更懂得如何落笔,何谓人生。我之渴望,想必是觉得在自己和一名真正的作家之间,还隔着一个“安生”。但真正变成安生,也许我又期望“七月”。
只是没放肆过,有时,也想放肆一把。有机会(在我工作合约期满时),我想带着一身的故事,讲给你听。
THE END.
尹沽城,青年编剧,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签约作者,微信公众号|微博|简书 ID:尹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