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真功夫为何不参加UFC
这是多年前写的一篇随笔,十年创业路,回首看来,历史不过是不断的重复。每一代人,都在提出相同的问题,也都有同样的一群志士在坚持,在回应。
当国内对传统武学一片骂声的时候,国外却传来嘴炮的教练拜师中国内家拳老师,蜘蛛人席尔瓦、骨头都有练习咏春,李小龙的截拳道理念深得拳王帕奎奥的效仿与推崇等等评论与视频。
最近,张伟丽拿下了UFC冠军,真心为他感到骄傲。而她也特别表示,自己有通过传统武术的学习来汲取养分。不过,虽然冠军都这么呼吁了,楼下的评论,仍然是各有阵营。我才知掉,这些所谓的口舌之争,真心没有任何意义,喜欢你就学,不喜欢,说破了嘴,人家也get不到啊。
原文:
说起来,已经有两年没有关注过拳赛了,前些日偶然听朋友讨论起“上官鹏飞”擂台战死之事,才上百度搜索了相关资料,不免触发了心中些许感慨。
在从事中国武术推广事业的这三年里,总会遇到一些热血在胸的赤忱青年,更或者形容他们为“愤青”也不过分,他们会问我言语不同,但意思高度统一的几个问题,我大概列表之:
1)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为什么少林、武当没有代表去参加国际搏击赛事?是不是厉害的武功绝学都失传了?
2)网上吹起来你这么厉害,你为什么不去参加国际搏击赛事,为中国人争光?
3)现在的这些什么武术大师,包括你,都是骗钱的,没一个有真功夫,有真功夫怎么不学李小龙去挑战世界各门各派?整天说什么“止戈为武”扮清高,扮大师,都是借口。
4)你这种身手,普通人一个打几个?
5)你有李小龙厉害没?假如泰森来找你打,你敢跟他打么?
面对这些问题,现在的我虽然能微微一笑,淡然处之的回答一句:“我仅仅是一个武术教育工作者。”但回想小时候的自己,又何尝不是有这许多的疑问,甚至于悲愤之情。我想,总不能将来一直面对这些过去、曾经的自己一直无言以对,或者如他们所讲的扮清高、扮大师的找借口,是时候写一点什么来了却我们的疑问。
武术在国内分两大派,我这里所讲的不是少林、武当,而是主张发展套路表演的,与主张发展擂台竞技的。而散打就是主张发展擂台竞技的老一辈武术家们所创造的产物。我呢,两派都不是,或者说两派都是。
擂台竞技又分两种赛事,一种是职业赛,指通过类似于美国NBA篮球职业联盟的商业操作所组织的职业联赛,特点是选手们不穿护具,报酬相对较高。一种是业余赛,在这里,我更喜欢称业余赛为专业赛,意思是国家体育局所培养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特点是带护具,安全性排在比赛的第一位。
上官鹏飞所参加的,就是前者。
这里有必要讲一讲,两种赛事运动员的选拔渠道…………………………
所以,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这些赛事,不是谁想参加就能参加的。
当然,朋友们的问题是:“你若有真本事,直接去打翻几个专业队的运动员,不就有资格参加了?”
武术的技击实战,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擂台技术、制服技术、致命技术。擂台技术,是指双方都必须在一定规则与道具的限制下,以分数取得胜利;制服技术,是指在实战中不对对手照成重大伤害以技术优势制服对手;致命技术,是指在实战中以最快、最省力的技术直接夺取对手性命。
致命技术产生最早,远古时期为了生存,人类与野兽之间,逐步发展到人类部落之间的战斗就已经形成了最原始的致命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兵器的进步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加深,致命技术也发展出不同的流派与风格。
既能致命,何须制服?在世界各国的古代,都有江湖,在江湖中行走,很多时候武士们只能或者只愿意制服震慑对手,却不愿或者不敢与对方结成深仇大恨,举例:一位武士带着自己的妻儿去远方探亲,路遇数十名手持兵器的劫匪,武士在技术上虽然占绝对优势,但如果杀死其中一人,必引起整群劫匪的疯狂反扑,武士就算足矣保护自己,却也难保妻儿平安,所以快速制服一名劫匪在手中以威慑敌人不敢继续进攻,往往比杀掉对手更能保护己方的周全,有时候,甚至可化敌为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逐步趋于安定,武士们不是每一天都面对敌人,更多时候是与朋友在一起练习,俗话说“练三年武不如打一年架”,若只练不打,功夫就只能停留在表演的层次,虽有一身功夫却不知怎么运用到实战中,甚至遇到敌人就双腿发软,心虚冒汗,平日所练之武一招半势也用不上来,这就与读死书是一个道理。师兄弟或者朋友关系的武士们,为了不伤害彼此,相互约定游戏规则,来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逐步形成了初步的擂台技术。到了今天,则形成了………………
总结来讲,从社会发展与武术演化的历史来看,擂台技术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无疑在这一角度上更高于制服技术与致命技术。不过,单纯从武术的威力或者危险性来讲,致命技术无疑更让人毛骨悚然。但是,若想以德服人,制服技术往往更能体现出一个武者的高尚人格。
很多朋友总喜欢分出这三类技术的高低,其实,就好比男人与女人比孰重要,馒头与米饭比孰好吃,无可比较。
有民间的武林高手言论如:“若无拳套与规则之限,任何散打王、泰拳王、拳击王、柔道王均不是其手下一合之将,因为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对手的性命。”
亦有擂台名将放言:“民间的武林高手均没什么真本事,一上擂台只有挨打的份,哪里算什么高手,都是吹出来的。”
其实,何须争论?
武术不外乎由体能、速度、技术三大块所组成,如果体能与速度均相同素质的两个人,
传统武技的高手,若长时间参加专业擂台技术的训练,高手上了擂台仍然是高手。擂台武技的名将,若长时间参加传统武技的致命技术训练,名将下了擂台也能使用出一招致命的招数。
技术习惯是常年累月的练习所形成的,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好像一个5岁的小孩,伸出手挨父母的板子,板子一打下来,小孩的本能反应就是向后缩手,若想将这习惯改为板子打下来时手不往后收而往旁边躲,这看似简单的改变也是需要多次反复的练习才能形成的。而人的选择,际遇却是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缘得到民间大师的真传,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专业队训练,也不是每个人都从小生于演员世家而后习咏春最后出国留学接触国外武术再拍戏成为国际巨星李小龙。
许多尊崇李小龙的年轻人,都会责问上文一、二、三个问题,却不问李小龙当年为何不去参加职业擂台赛,做柳海龙一样的散打王,做泰森一样的拳王,做波求一样的泰拳王,而去做了一个演员,让柳海龙、泰森、波求都成为了他的影迷。相信以上内容足已解答了吧。
李小龙的截拳道理念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这句话被时下许多年轻人奉为经典,却很少人真正去领会它的内涵。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源自于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但一个从未学过功夫的年轻人,难道就能以他无法之功夫战胜一个有法的功夫高手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的。所谓“以无法为有法”简单解释就是,从无招到有招的学习过程之后,再从有招到不受招式限制的境界升华。举例来讲,李小龙系统的学习了咏春之后,还学习了太极、跆拳道、剑道、拳击、柔道、菲律宾短棍等等武术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各国各门类的武术当然都是有招式的,当李小龙将这些有法的招式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成为自身最本能的自然反应,让招式融入了自己的身体之后,他方才可以忘记所有的招式,因为他的身体已经足以让他在遇到攻击时,形成最自然、最本能、最简单有效的反应。所谓“以无限为有限”则是表达,人的身体是有限的,但人的追求是无限的,以有限的身体体能或者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武术境界或者人生高度。
李小龙在擂台上也许能获得成就,也未必能获得成就,因为擂台赛制都是有规则的,擂台赛的安全系数与发挥运动员最真实格斗水平的观赏系数永远只会成反比而不可能成正比,这也上官鹏飞事件所无可逃避的问题,职业拳赛之所以有观众买账看,就是因为觉得选手们不带护具打看着接近真实,有观赏性,有刺激感,而不带护具,自然就大大降低了运动员的安全保障,不要以为戴着拳套就很安全,一个职业武术运动员的拳劲,再加上震感极强的拳套,打在身体躯干或者没有大碍,但打击在头部的任何一个位置,对大脑内部的震荡都是极强的,何况上官鹏飞是后脑受摆拳的重击,就相当于中国武术文化里所讲的内劲,大脑表皮没有明显伤痕,但内部却因拳劲的钻透与强烈震荡造成重创。我不想讨论赛事组委会应当负什么责任之类的这些话题,因为只要是擂台赛就无法百分之百的保证运动员的安全,就算是国际奥委会的赛事也没有办法,因为这就是武术,我只想说:“虽然我不知道上官鹏飞是否在精神上有着对武术人生的境界追求,但擂台是他的选择,他的人生因擂台而光亮、因擂台而辉煌,倒在擂台上对一个武士而言是无限光荣的,胜利与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倒在了自己选择的人生舞台与战场,尽管亲友的伤痛无可避免,但我相信上官鹏飞此生无憾。”
所以,无论李小龙上了擂台能否取得泰森一样的擂台成就,对李小龙来讲都不重要,因为那不是李小龙没胆量参加,而是他有他自己的人生选择与追求,他有他的舞台与战场。
那么,我的选择是什么呢?
擂台?小时候也向往过。
电影?年轻时也憧憬过。
现在?我只是一个年轻的武术教育工作者,一个普通的武术文化推广者。我也看国际国内的搏击比赛,我也看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赵文卓、拳霸的电影,我也希望将来把国内的武馆办成功后,到国外开办武馆,我也希望结识各国武林朋友向他们学习请教他们的武术与文化,我也希望更多的国人与世界各地的友人能喜爱与学习中国武术。
总言之,我只是一个凡人,一个希望有更多凡人热爱功夫,甚至希望全民尚武的凡人。
如果以后再有朋友问我一个能打几个,我可能只能回答:“您千万别打我,我打不过您,我只想教您武术!”如果有朋友竟然邀请了泰森大侠来挑战我,我会对泰森说:“请让我赛前恢复训练3个月的时间,我们擂台见。”
云端孤狼年少时的曾用笔名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