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怎么读
二更读èr gēn
1.典籍
南史·儒林传·沉洙:“梁代旧律,测囚之法,曰一上,起自晡鼓,尽于二更。”〔唐〕王维《秋夜独坐》诗:“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虽是忧愁,读书还不歇。那日读到二更多天。”
巴金《抹布集·杨嫂》:“二更的锣声响了,我和三哥便把母亲抄给我们读的一本《白香词谱》阖了起来。
2.解释
更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更”的本义一般认为是更改。又引申指轮换、交替。
又引申指重新。引申指再、又。古代宫中值夜,分为五个班次,按时更换,故又引申指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以上读gēng。“更”又读gèng。由更替、更换虚化作副词,指再、又。又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愈加”。
3.文字溯源
更通常被认为是形声字。甲骨文上部为“丙”(像鱼尾、器物底座、几形等,无定说),于此作声符,丙与更并阳部;下部为“攴”,其字形像手持器械治事状,表示更字本义与治事有关。至西周金文“丙”上又重出一“丙”为声,声符重叠,多用为“更续”之义。
有的“丙”上加一横为饰笔,形旁攴亦或加饰笔,或易攴为辵。战国时从攴丙声为主流结构,从又丙声的也不少。郭店楚简“更”字异体则改作左右结构,有的在“丙”字增加了构件“口”。小篆也继承了下攴上丙的结构。隶书为了书写方便,将部分笔画合并,使其形声结构被破坏,变成一个记号字“更”。
于省吾先生《甲骨文字释林·释更》认为更即古文鞭字,其语云:“甲骨文?字屡见……按?即古文鞭字。《说文》鞭字作?,并谓:‘?,驱也,从革?(便)声。?,古文?’就古音言之,鞭从?声,?从更声,更从丙声,丙鞭双声。
字隶变作更,丙更叠韵。《周礼·考工记·轮人》的‘眂其绠’,郑司农谓‘绠读为关东言饼之饼’。按绠从更声,更本作?,从丙声。是丙更古通之证。西周金文驭字作?,其从?,乃甲骨文?字的省变。《说文》谓‘驭从又马’,又乃?形的讹省。西周金文驭字均作?,右从?,用鞭以驱马。石鼓文驭字作?,右从鞭作?,犹存初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