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第一,侗族大歌产生的生态环境
侗族民歌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以民族和地域为特征的自然生态和以丰富多彩的侗族民族民间文化为载体的人文生态的多圈系统运动中。因此,它离不开侗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圈。
一,两地土家族民间音乐的现状
土家族传统民间音乐种类繁多,有山歌、劳动号子、敲锣、摇摆舞、冬冬葵、哭嫁歌、哀乐、草锣鼓、戏曲、毛古斯舞、马体神曲等。这些土家族民间音乐在两地的生存方式是不同的。
今天在保靖县流行的土家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敲锣、摇摆舞、戏曲、婚丧歌、锣鼓等。
当地民歌分为“沿河调”和“坡头调”,都属于四大曲。沿河调唱正字前往往有借口,坡头调没有。如果用这两种腔来放歌[1],往往会简化成两句话。笔者通过收集民歌了解到,在当地每年的调歌会上,民歌对唱仍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节目。不管是从县城来的,还是从山里来的,不管是老是少,大家都争着唱,不会唱的也围着桌子看,遇到好的还会拍手叫好。从歌词内容来看,除了传统民歌中的土家族历史、历史典故、道德沦丧、日常生活之外,实用歌(政策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出现的新的民歌形式。对口支援、新公路建设、普及教育、发展农副产品等。都是政策歌的即兴主题。本次巡演采访的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以保靖县的新面貌为内容,用“延河腔”即兴创作了几十句。我怕两位老人声音太大就停不下来。
砸锤子在当地被称为“砸家伙”,也是年会上必不可少的节目,经常以砸锤子比赛的形式举行。参赛的分队伍不限于保靖县,花垣、龙山等周边县的人也会自发组成分队伍在年会上比赛。此外,在摇摆舞、哭嫁等场合,也少不了锤打。在采风的过程中,笔者也看到,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地中队的人数也比原来的三四人有所增加,最多时达到十几人,场面十分热闹。
摆手舞在当地一般被称为“念念舞”。它最初是土家族一项重要的祭祀舞蹈活动,在手摇厅、三月厅或年轮坪举行,一般在农历正月或三月的每一天结束。笔者在这次游览中注意到,当地的摇摆舞已经与以往的祭祀活动分离开来,而且主要是为了庆祝新年,场地和时间也没有以前那么严格。但音乐、动作、舞蹈的内容还是和以前一样。
哭丧歌、跳丧是当地土家族婚丧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属于仪式歌。由于婚丧习俗在当地土家族中传承至今,哭丧歌和跳丧也一并保存下来,其风格、功能和传承方式与传统基本一致。
割草锣鼓当地称为“锣鼓”,是一种劳动歌曲。起初,由于大多数土家族人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人们敲锣打鼓驱赶野生动物,以防止他们在耕作时受到野生动物的侵犯。后来逐渐加强唱歌,鼓励劳动。一般来说,保靖县的草锣鼓在唱腔上分为“歌头”(唱晨景或唱古)、邀神(先邀歌者,后邀五方五神)、唱歌(题材广泛,可以是传奇故事或随编随唱)、送神(含结束语、时代、邀神)等,主要由音调、节奏不同的两段组成。先把锣鼓引向唱腔,旋律高,节奏自由,然后节奏变得活泼有力。这种劳动歌曲在当地的山野里还能听到,但在县城里已经不流行了。
可惜的是,在这次巡演中,没有现场录制上述婚礼歌曲、丧跳、割草锣鼓。
张家界现存的土家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情歌、敲钹、摆手舞、割草、锣鼓、毛古斯舞等。在远离旅游区中心或尚未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地方,仍流传着哭嫁歌、丧舞和马体神曲。由于当地土家族民间音乐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笔者以各旅游景点为例进行介绍。
黄龙洞:这个景区有专门的导游。在导游的过程中,导游除了介绍各个景点,还会在旅游结束前唱一两首土家族民歌。
金鞭溪:旅游景区沿线的一些茶馆和餐馆将为游客提供土家族歌舞菜单服务。除了茶、饮料、小吃,这类地方还有土家族歌舞的特色菜单。按照女独唱、男独唱、男女对唱、歌舞的分类,列出了歌曲的名称和演唱的价格。表演者多为居住在景区内或景区附近的当地人,多为土家族。演出时,歌手们都穿着土家族服装。他们经常根据季节、当天的天气和游客的不同情况即兴创作歌词,大多数是欢迎游客或与游客开玩笑。事实上,游客点歌时,接受服务的不仅仅是点歌的人,其他围观的游客也收到了同样的土家歌。所以一个人点歌,大家都受益。宝峰湖:这个景区也有专门的导游。游览过程中,有一个景区,土家族男女成群唱歌,表演者站在两个山头上两人一组唱歌。此外,还有两个分别安排男女独唱的景点。表演者的歌都是土家族民歌,用中文演唱,歌词一般不变。在游湖过程中,导游还会为游客演唱土家民歌,或与其他导游、特色景点歌手对唱,甚至鼓励游客参与。这样,游客也能体验到土家族的生活乐趣。同时,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增强,加深了景区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毛焰河/猛洞河:这两个景点主要提供漂流服务。有两个人在橡皮割刀上撑船,一个在一头,一个在另一头。因为撑船需要两人配合,所以在漂流的过程中,撑船师傅必须要唱撑船喇叭。这是景区内现存的一种不可多得的保留了传统功能的土家族民间音乐。
民俗山庄:此处免费为就餐游客表演民歌、摇摆舞、敲钹等土家歌舞。
手摇馆:按原土家族手摇馆建造,主要为游客表演摇摆舞、毛古斯舞、哭嫁歌等与土家族民俗密切相关的歌舞节目。
除了上面提到的景点,秀华山亭、土家风情园、张家界民俗别墅、民族艺术园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也是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环节。)
此外,介绍土家族民俗和音乐、土家族民间乐器的各种音像制品,是当地文化旅游的另一种形式。
二,生存环境对土家族民间音乐生存的影响
保靖县和张家界都是土家族聚居地,都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理距离超过100公里,但两地的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却相差甚远。
(一)两地土家族民间音乐的差异
首先,现有的音乐种类、功能和传承方式存在差异:
两地现存音乐的功能比较;
传统
新旧共存
新的取代了旧的
保靖
哭嫁歌,锄草,锣鼓,哀乐。
民歌,摆手舞,敲钹,戏曲。
——
张家界
跳丧
哭嫁歌,割草,锣鼓喧天,
马体的赞美诗和撑船之歌
摇手舞,敲钹,情歌,莫格斯舞。
两地现存音乐传承方式的比较;
传统
新旧共存
新的取代了旧的
保靖
汉剧,哭嫁歌,玩木桩
丧,山歌,草,锣鼓
摇摆舞
——
张家界
哀悼,除草,敲锣打鼓,
哭泣的婚礼歌曲,马体神曲
划船号角
情歌,毛古斯舞,摇摆舞。
上图清楚地表明,保靖县失传的情歌、劳动歌、毛古斯舞、马体歌至今仍在张家界流传。而且那两个地方* * *功能不一样。保靖县土家族民间音乐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功能和传承方式,一些功能发生了变化的音乐种类主要是宗教功能的下降和娱乐功能的增加,这里的娱乐以自娱为主。在传播传承的方式上,仍然以现学现传为主,但绝大多数种类的音乐已经不再局限于亲子教和同宗教。在张家界,土家族民间音乐主要以新的功能和传承方式再生。它的音乐本身不再是当地生活的反映,而是服务于游客和经营者。其功能也从交友、催功、叙事、祭祀、自娱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到以商业为主,娱乐为辅,而此时的娱乐也从自娱自乐变成了娱乐他人。从传播渠道来看,土家族民间音乐不再局限于当地个别种类的音乐、歌曲所对应的场合和对象,而是通过书籍、唱片、民俗村等旅游景点、餐馆、茶馆等经营场所,不选择对象和时间进行传播。在传承方面,父母子女代代相传,不言而喻。只是为了保证文化旅游的质量,要求当地景区的导游参加培训班学习土家族民歌。土家族民俗村的演员们要求了解更多的土家族民间音乐。除了这些因工作需要而通过学习班传承的方式外,那些对此感兴趣的游客还可以通过购买的书籍和唱片或在旅游过程中直接向导游和演员学习。对于那些专业的研究者来说,这些相关的商品,再加上各地文化馆的相关信息,也是相当丰富的一手资料。其次,同一种音乐的曲式不同。以《采风》收集的打钹、挥舞资料为例:
1,锤打
在保靖县,三人抹子和四人抹子是最常见的组合形式。四人钹由一个大土锣、一个马锣(即小锣)和两套钹组成。大锣音调低,马锣音高强,两套钹以钝钹为主,复杂难弹。三人钹是在四人钹的基础上去掉而成,用“刘钹”[2]代替领奏,对钹的技术要求较高。从这种组合形式可以看出,当地的打击乐器以纯粹的打击乐器为主,依靠丰富多变的节奏来展现其音乐魅力。即使今天钹的数量可能有所扩大,但对于各种节奏,挖掘节奏,注重乐器(尤其是钹)的演奏技巧,仍然是主要手段。音乐家根据各种乐器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演奏技巧和节奏模式,相互配合,以最接近现实的音色和音响效果,生动地表现各种生活场景和形象。
在张家界,多是五人打钹,即在四人打钹的基础上加一种当地的唢呐,所以也叫“五人吹”。与保靖县的钹相比,表面上看只有人数和乐器的增加,但有质的区别,即从单纯的打击乐器到有旋律的打击乐器。在张家界民俗村这样的地方,筝队一般采用与唢呐等有旋律的乐器相结合的形式,很多曲目都是改编自一些大家熟悉的民间曲调。这无疑是旅游区土家音乐迎合大多数游客审美习惯的结果。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比起纯粹的有节奏的三人钹、四人钹,悠扬的五人钹、六人钹当然更有吸引力。
2.摇摆舞摇摆舞主要是在春节期间在保靖县表演。表演者一般不是专业表演者,一般都是有其他固定职业的当地人。新年舞会前,我们会组成舞蹈队临时自发排练。但在张家界,摆手舞不再受时间限制。为了吸引游客,张家界的舞动馆几乎每天都有舞动表演,完全融入了商业娱乐表演。这样看来,张家界的摆手舞演员的服装和道具比保靖县的要好得多。另外人多了,演出时的阵型变化也更加丰富。在传承方面,保靖县有两种情况:一是过年庆典节目上或表演队排练时,当地人“看”会。这种做法还是属于传统的“献心”;第二,本地演艺单位特别为某些表演或比赛安排摇手舞。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涉及到教师和演员之间的教学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春节庆典上自娱自乐,还是参加表演队,成员都是当地的土家族人,不跳舞的时候还有其他正式职业。因此,他们采取的行动很容易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这样,他们跳得很卖力,观众看起来也很亲切。同时,由于年节的自发性,表演者对服装、道具、舞台布置等要求相对较低。他们的观众平时也是认识的,看演出也是以支持、刺激、感受气氛为主,不会在意其他的。
在张家界,摆手舞主要由专业的表演者表演,动作往往由专门的老师编排。但由于它们与摇摆舞原本所表达的生活内容相对较远,所以它们的动作无论是选择、编排还是表演都远离现实生活,无法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只能模仿。但由于表演者和编舞大多接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往往可以通过队形变化和舞台定位来弥补之前的不足。此外,由于当地的摆手舞表演单位属于各旅游景点,经济条件相对宽裕,服装、道具、舞台布置等质量相对较高。
(二)两地民间音乐生存环境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地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的对比分析,探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两地不同的生活环境是造成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差异的主要因素。
保靖县主要经济来源为农牧业和矿业,当地经济结构仍以农业和以农业为主的农副产品为主。由于地域有限、交通不便、对口销售对象有限等诸多原因,当地的矿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无法形成较大规模。这些使得经济水平很难有大的提高,基本维持自给自足的状态。这就为草、锣鼓等民间音乐的保存提供了相应的生存基础。此外,由于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有限,本地人口流动(尤其是外来人口流入)并不大,一些纯享受性的服务和休闲娱乐方式(如电影、卡拉ok、迪厅等。)在当地并不受欢迎。这无形中保护了土家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和娱乐活动。哭丧在当地仍能盛行,唱山歌、敲钹、唱地方戏很少受到其他音乐文化的冲击。但正是由于保靖县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使得毛古斯舞、马体神歌等各类音乐,在失去了相应的生活内容后,无法从其他方面得到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最终失传。
再来看张家界,总面积9563平方公里。其中,武陵源地区山峰众多,造型生动,山谷纵横,植被茂密,为世界罕见。1988年8月,当地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 65438+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使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下,张家界制定了“旅游带动”的发展战略,明确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当地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不再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来源;以此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在旅游经济中只是作为旅游纪念品的一小部分在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酒店、餐饮、旅游团、快速摄影等服务业,土特产、民间工艺品、特种邮票、纪念册等旅游产品快速崛起;此外,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通、信息交流、当地邮电通信业和运输也得到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等一系列措施也比较容易实施,进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自然,当地人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真正下地干活的农民越来越少,而从事服务员、导游、摊贩等服务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原本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内容、价值取向、艺术审美等等也被改变了。传统的土家族生活习惯逐渐城市化、现代化,传统的丧、丧、年会等土家族生活内容逐渐消失,相应的音乐形式也逐渐失去了生存载体,即将消失。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湖南省政府在湘[2000]8号文件中指出:“支持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开发,大力发展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旅游”[3];此外,《湖南省旅游管理条例》第七条也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文化生活”[4]。在上述规定的指导下,张家界努力成为一个生态旅游城市,将神奇的景观与独特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因此,文化旅游给土家族民间音乐带来了活力:土家族民间音乐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音乐表演、土家族民间表演、土家族工艺品及相关的专辑、书籍、唱片等。在这个优秀的市场上抢尽了风头,哭嫁歌、土家族情歌、马体神曲、毛古斯舞、草锣鼓等失去了生命载体的土家族音乐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papers/papers_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