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电影剪辑

“先生,这是导演科波拉送来的剧本。”助手递给马龙·白兰度一叠厚厚的纸。白兰度打开剧本,随便翻了几页,突然变了脸色,把剧本扔向助手,咆哮道:“告诉科波拉,我再也不演黑手党了!””助手吓得不敢说话。他匆忙捡起地上散落的文件,放在桌子上就离开了。

几天后,白兰度再次打开剧本,仔细阅读。当助手进来时,他正在用眉笔给自己画胡子。“我看起来怎么样?”白兰度骄傲地问道。助手看到这种情况目瞪口呆,随后醒悟过来,明白了白兰度的用意。没想到,仅仅过了几天,白兰度就彻底改变了主意。“先生,你看起来像个歹徒。”白兰度听后哈哈大笑,说:“拉夫特是个好孩子。”

助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跟了白兰度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他称赞过谁。他刚才吹嘘的原来是乔治·拉夫特,一个在银幕上扮演过许多强盗角色的家伙。助理意识到大明星完全爱上了剧本。

不久之后,白兰度成功塑造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镜头下的第一代教父堂·科利昂。《教父》也成为白兰度电影生涯中最经典的作品。整个“教父三部曲”也成就了许多电影人,除了科波拉和白兰度,还有阿尔·帕西诺、劳勃·狄·尼诺和尼诺·罗塔。

为了更贴近电影的背景和主题,科波拉特意请来了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的御用搭档尼诺·罗塔作为配乐。罗塔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为基础,谱写了一曲充满怀旧之情的动人乐章。

《教父》的配乐中有两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题。一个是出现在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主题旋律,贯穿三部影片。罗塔为它创造了不同的变奏,以配合电影的剧情发展。

另一个主题是经过无数次改编的西西里爱情主题,它已经遍布全球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是世界电影音乐史上最受欢迎的主题旋律之一。

这首优美的西西里旋律带有浓厚的意大利风味。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温暖的音符抵达内心深处。听者于是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纯净无瑕的柔美情怀和岁月难忘的情怀。

《教父》的配乐几乎完美地印证了一个事实,优秀的电影音乐离开电影银幕后,会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很多年后,可能很多人根本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一定听过尼诺·罗塔写的曲子。

两年后,洛塔用同样的主题音乐为《教父》续集作曲,同时为电影创作了新的音乐片段,在剧中不时出现,预测悲剧的发生。这一次,奥斯卡评审团再也无法忽视这部杰作,所以授予他金像奖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些年,教父在全球各大电影节上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姿态。

1990年,第三部电影诞生时,罗塔已经去世,参与前两部电影配乐的卡迈·科波拉接手了罗塔的工作,但由于罗塔的旋律如此深入人心,卡迈·科波拉不得不继续使用罗塔的旧作品。

其实《教父》只是罗塔晚年的代表作,远没有涵盖这位意大利国宝级配乐大师的艺术生涯。

罗塔出身于音乐世家,母亲是钢琴家,祖父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洛塔继承了家族的音乐天赋,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赋。11岁时创作了清唱剧《施洗约翰的童年》,于1923年首演。这部作品得到了伟大的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赞赏,他也成为了罗塔早期音乐生涯的赞助人。

即使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著名音乐人相比,罗塔的学术背景也毫不逊色。他曾就读于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学校——罗马圣切切利亚音乐学院,该学院培养了意大利电影音乐的两位旗帜人物——罗塔和莫里冈。

此外,他还就读于著名的米兰音乐学院和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指挥家弗雷兹·莱纳、作曲家罗萨里奥·卡里罗和阿尔弗雷多·卡塞拉都是罗塔的导师。

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期间,罗塔还结识了另一位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作曲家:艾伦·科普兰。正是科普兰激发了罗伯塔在电影音乐领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他也给了罗伯塔一些善意的建议,比如做电影音乐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和投机取巧的心态。在一些作曲家看来,从事电影音乐工作似乎不需要像写交响乐那样细致投入。

尽管受到科普兰的启发,罗塔在年轻时就对电影音乐产生了兴趣,但他在20世纪30年代只为一部电影创作过配乐——意大利导演拉法洛·马塔拉佐的《特雷诺·波普拉雷》。但影片遭遇滑铁卢,对一心扑在电影配乐上的罗塔打击很大。

后来,罗塔不得不暂时离开电影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决定成为一名“严肃”的作曲家,于是他专注于室内乐,并在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好莱坞的当代作曲家们集体迎来了创作的巅峰,罗塔决定再次投身电影音乐。他加入了鲜为人知的Lux电影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的重要作曲家。

在这一时期,罗塔仍然只能服务于一些粗制滥造的电影,但他开始尝试运用主导动机和交响音乐风格,将美妙的旋律融入到人物和剧情中。其实Rota并没有被这些劣质电影打扰,而是在过去的十年里磨练了自己日益成熟的音乐功底。

从65438年到0952年,罗塔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费里尼,他的事业从此改变。

今年,他为费里尼的《白酋长》配乐,开始了他们长期的合作。

不久之后,法国“新浪潮”运动席卷欧洲,与之相邻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开始迅速发展,费德里科·费里尼成为代表人物。他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烈·塔尔夫斯基一起被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神圣三位一体”,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费里尼一生拍摄了24部电影,其中19部电影全部由罗塔作曲。费里尼和罗塔,就像特吕弗和德勒鲁一样,是战后欧洲电影界的最佳组合。

La Strada,La Dolce Vita,八个半(8?)、《阿玛柯德》、《费里尼的卡萨诺瓦》、《费里尼的罗马》、《小丑们》、《卡比利亚之夜》,这些电影代表了费里尼艺术生涯的精髓。

在这些作品中,罗塔以管弦乐为基础,广泛运用意大利传统曲调,偶尔融入爵士、电子、流行等风格元素,用音乐勾勒出一幅包罗万象的亚平宁画卷。

《五彩缤纷的在路上》中优雅的古典乐章,《卡萨诺瓦》中晶莹剔透的电子音效,《罗马式的绘画》和《甜蜜的生活》中略带神秘的爵士曲调,《阿玛柯德》中闪亮的进行曲、悠扬的华尔兹和民谣曲调,《小丑》中欢快的小军鼓和铜管音乐...在这些音乐作品中,人们

由于费里尼电影独特的碎片化风格,罗塔的音乐成为串联剧情和画面的关键因素,为这些奇幻的影像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为了配合费里尼的艺术精神,罗塔从不为某一个情节创作纯粹的伴奏,他的音乐只表现一种特定的情感或一个戏剧性的瞬间。

费里尼充满个人风格的电影艺术非常依赖罗塔的音乐,他非常欣赏罗塔的才华,这也让罗塔在创作过程中有了充分的自由。通常情况下,费里尼会简单地提出一个想法或建议,然后罗塔会自然地创作一些音乐来反映和表达费里尼的意图。

在他们28年的合作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种默契,正如费里尼曾经回忆的那样:

然而,尽管费里尼的作品欣赏价值很高,罗塔最著名的两部作品却与费里尼毫无关系。除了《教父》,另一部是佛朗哥·泽菲雷里在1968拍摄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历史上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同名电影有四个版本,泽费里的电影被公认为最经典的版本。

泽菲雷利是一位擅长导演歌剧的电影导演。在拍摄这部改编自一部伟大悲剧作品的电影时,Zeffirelli和Roberta * * *确定了歌剧音乐的创作方法。Zeffirelli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感受到英国戏剧的伟大篇章与意大利歌剧的美妙旋律碰撞出的独特美感。

罗塔为影片创作的主题音乐是电影音乐史上最流行的旋律,泽费雷里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运用了这种音乐:影片中间,一位民谣“吟游诗人”站在舞场中央,深情地唱起了这首歌。情况就像在蒂凡尼的早餐,奥黛丽·赫本坐在窗前唱《月亮河》。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两首歌,都是通过片中人物的口来传唱的。

随着剧情的发展,原本出现在画面中的主题旋律开始变成画面外的背景音乐,然后在两种形式之间来回切换,使这种旋律与主角的内心活动和剧情发展息息相关。

《教父》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经典段落早已传遍世界,并被后人不断改编和演绎,出现在各种唱片中。然而,许多费里尼时代的音乐作品只有粗略的录音版本。

意大利人从来不缺旋律天赋,尼诺·罗塔无疑是影视音乐界最顶尖的旋律大师。所以,想找到快速爱上电影音乐的方法,听尼诺罗塔可能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