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杀》的影评评价
谭家明的许多作品都有一个灵魂人物——一个处于中心并被其他人包围的女主人公。《雪儿》中的钟楚红,《最后的胜利》中的李丽珍,《烈火青春》中的夏文汐,《黑仔蝴蝶梦》中的王灏儿,从外形造型到笑容都有着惊人的魅力。经典的段落有钟楚红毫不犹豫地跳到蓝色的大海,向前游去;李丽珍和玛格丽特·李·丁龙在舞厅唱《当人们在旅途中流泪》;夏文汐含情脉脉的眼神,双层巴士上的歌舞伎表演和激情等等。
与被爱情杀死的张国柱不同,爱情中过目不忘的角色自然是林青霞。她优雅从容,即使真空上阵,也不在乎颠簸。时至今日,这早已被媒体大肆炒作。可惜《爱杀》走的是实验路线,试图从台省搬到港的林青霞并没有立刻得到观众的认可。
简单来说,电影就是爱情和杀戮。艾薇(林青霞饰演)和傅祝忠(张国柱饰演)相爱了。他们在美国相遇,因为她的姐姐乔伊自杀了。乔伊想追随她的情人路易斯(秦祥林饰演),但路易斯对她没有感觉,但对艾薇有些感觉。JOY带着死亡的气息走进了死胡同,让哥哥的专栏陷入了崩溃的状态。看来这对兄妹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回到香港后,傅祝忠性情大变,杀妻分尸后前往美国。他不顾一切地想再见到艾薇,残忍地杀害了她的所有室友,然后在她面前死去。
走在港新浪潮最前沿的谭家明,大胆借鉴法国先锋派导演葛达尔,充满了迷人的场景和梦幻的故事情节。人物在画面中间,对着镜头,而一般港片处理两个人的对话都是打来打去,追求效率。注意人物位置构图严谨,一个四人相遇的场景。等艾薇和傅祝忠后来出现的时候,周围就不会再有其他闲散路人了。具有神秘意义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在几个室内场景中。其他这些方法都是有迹可循的。《爱杀》走的是实验路线,这和初出茅庐的张术平有很大关系。当时他还没有一个好的名字,但他在制作设计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多年后的今天,这一点依然相当突出。
谭家明还在《爱情杀戮》中插入了许多象征性的意象,比如艾薇走向寸草不生的贫瘠沙漠的开始,瞄准陌生城市的空镜头,中间坐过山车的晕眩,享受爱情时无尽的路途,这些都与两个人的爱情建立了一种模糊而平等的关系。把场景设在香港并非没有道理,但选择在美国发生却有一些不同的意义。虽然旧金山的华人族群很多,但旧金山和香港还是有数不清的差异。都说漂泊的人没有根,缺乏存在感,常春藤抓不住生活中的爱情,这就是为什么。
看《爱杀》,红蓝对比始终存在,自始至终。色调,红蓝对应冷暖,同时对应爱与杀的行为。然后,在片头字幕的方式,林青霞的名字是红色的,张国柱的名字是蓝色的,这直接说明了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后面的演职人员名字也是红蓝相间,交替出现,很新颖。
艾薇(林青霞饰)热情洋溢,感受到了正常爱情的悲喜;傅祝忠(张国柱饰)情绪低落,患有精神疾病。红色和蓝色之间无处不在的对比导致了电影中许多相应的东西:旧金山和香港,城市和沙漠。刚开始的自杀画面的冲击力很快就转化为上面提到的强烈的色彩对比,中间有可怕的情感力量。
谭家明很快添加了一种颜色作为调和色,那就是白色。以旧金山那场至关重要的重逢为例(结尾的天台部分也可以作为例子),艾薇和傅祝忠相遇。艾薇穿着白色连衣裙,正准备锁门,一辆红色的车。她表达内心对路易的关心时,还穿着红色。傅祝忠突然出现,全白了。他们又继续往前开,夜幕降临了。红色桌布,白底,一个大大的,黑色的“裹”字。突然,傅柱忠送上婚戒,爆发出疯狂的爱情,可见其诚意。还在热恋中的艾薇关心的问着问题,却露出冰冷吓人的眼神,脸色扭曲。红色的地板和蓝色的地板是擦亮的。傅祝忠讲述了艾薇想知道的事情,平静地讲述了异常残忍的细节,仿佛完全是被逼无奈。艾薇害怕地跑开了,又出现了蓝色的背景。红白蓝在这里反复出现,各不相同,适合做分析笔记。
说了这么多优点和亮点,爱杀有着大多数人认为的致命之处。它的故事经不起严格推敲,后半部分完全放任自流。在已经成为娱乐的香港电影中,观众会在意人物动机的合理性,而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揣测导演的意图。
充满悬念和隐患的故事很快展开,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JOY一开始的血腥果断的割腕。JOY的自杀很纯粹:没有爱,我宁愿死。对于二线角色JOY来说,引出主线角色傅祝忠和他的姐姐和哥哥并不稀奇。兄妹之间不和谐的关系在一场突然相遇的戏中暴露无遗。JOY的占有欲让她拒绝了哥哥的情人IVY,却失去了控制局面的可能,不得不把自己的好恶写在脸上。这个垂死的灰色人物也将故事引向了一场没有动机的骇人听闻的谋杀,形成了邪恶的影响。
傅祝忠莫名其妙的完成了一场屠杀,就因为他是个可怜的神经病(脑子里有个声音,像是要炸了一样)?他因为和JOY一样的动机(不爱,宁死)而疯狂地寻求自我毁灭?我能给出的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林青霞·艾薇无法避开他,但傅祝忠想抓住一丝希望。千帆的所作所为并不在他的心里,他只是以一种形式感的自杀结束了一切。有人提出,那一刀一刺的闪电,就像是明鉴的终结。其实我的疑问出现在倒地后的无头尸体上,顿时吓了一跳。醒来后,我只是用白床单蒙着头,忍不住咒骂。这种与导演直接竞争的无忧无虑的感觉,在如今的香港电影中几乎是看不到的。这也是谭家明“好句子没有好篇章”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