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梵高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梵高传读后感1

 温森特·梵高是荷兰著名的画家,其作品有《星夜》、《向日葵》等。在别人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的确,他和每个人都不同,即使他的画作无休止地被外人所否定,但是在他的内心里,对于绘画的热爱一直以来是他活下去的 精神支柱。

 故事的开 篇在伦敦,温森特爱上了一个叫乌苏拉的姑娘,那时,乌苏拉就是他的 精神支柱,因为她的存在,温森特的生活慢慢走向正轨。但是上天似乎有意捉弄他,在他像乌苏拉求婚时,才痛苦地得知其实乌苏拉早已和一个男人订婚了,只是乌苏拉在梵高面前隐藏了他。此时温森特的父亲又让他回阿姆斯特丹去。但温森特心中却有一个神秘的东西让他放不下直到他看到了乌苏拉的婚礼……

 后来温森特去当了一名福音传教士,他的导师皮特森把他发配到了博里纳日。这一章节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博里纳日的人民几乎全天都呆在矿井里,温森特的到来让他们感到些许陌生,但是温森特对他们无微不至,他取得了博里纳日人民的信任,他拿出纸和笔想把他们辛勤劳动的画面记录下来,为此他租了一间破旧的画室,从此以后,他的绘画生涯开始了。

 但是好景不长,越变越糟的身体,因为葬礼不够“隆重”又被解雇。幸好,他的弟弟提奥及时赶到来照顾他,温森特向提奥表明了他对绘画的热爱并接受了提奥的意见去埃顿与父母住在一起。

 来到埃顿,温森特爱上了在阿姆斯特丹认识的表姐凯,当时她的丈夫正好过世,温森特向她表白时,她却带着孩子跑开了,并且留下了温森特耗尽一生也无法理解的话:“不,绝不!,绝不!”。

 心灰意冷的温森特来到了海牙并拜他的表哥安东·毛威为自己绘画的师傅。他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努力地作画但依旧得不到肯定,但是他对绘画的热爱丝毫不减。

 在阿尔,它如同一台机器般不停地作画,人们看到他那样子,都戏称他“伏热”。他在夜店认识了一个叫拉舍尔的小姑娘,她对温森特的耳朵很感兴趣,一直开玩笑说要拿他的耳朵来抵债,有一天,温森特在诸多压力的压迫下,真的将耳朵割下了。

 梵高的一生中都承受着压力,但是他对生活一直都勇于面对。因为在他心中一直有自己的依靠,他对绘画的热爱一直都是他的 精神支柱。即使所有人都认为他的画太生硬,太粗犷。但他依旧坚持着他的立场。他的弟弟提奥,一直无条件支持着他。

 梵高已经随着时间消失了,不过,他的 精神一直封存在我们的心中。

梵高传读后感2

 我学画画几年了,梵高自是听说,寒假找了一本,阅读起来。

 我感动了,感动于梵高的坚强,对绘画的热爱。我记得老师曾说过:“想要在某一方面成功,就要爱他,想要名扬四海,就要热爱他。”一开始觉得很肤浅,觉得学画画学什么不是为了日后发迹的,现在才知道,只有热爱画画,才能学有所成。

 梵高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一生穷困潦倒,被画家们所歧视,靠弟弟和画商们的救济度日。他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扪心自问,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不敢确定,也不敢否认。我知道,我从来都机械地做事,无论是什么,都不能像梵高一样如痴如醉。梵高达到了忘我的境地,画画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他的生命。我崇尚梵高的精神,他的勇气,他的坚定。我忘不了克莉丝汀对梵高说的:“去吧!画!画到死!然后我走!”梵高的一生风雨飘摇,没有稳固的家庭和事业。纵然他家境不错,但没有人能供养他——高昂的颜料价格,奢侈的使用,随心所欲的花费。一个为艺术而痴狂的“疯子”,得不到所有人的喜爱,只能自己在黑暗中沉沦。可他有美术!犹如黑暗中的一丝光明,照亮了梵高的人生旅途,让他自强不息。

 一个人,不能适应社会的推移改变,就永远不能获得所谓的成功,梵高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精神高尚,生活贫苦,但十分充实。从始至终,他似乎都是一个癫狂的人,为了自己痴爱的艺术而癫狂。艺术本身,是高于生活的。梵高的事业上的失败,在于他的价值观不能符合社会的成功准则。他的艺术往往是处于一种幻想的状态。也许他是一个天才,但我更确信他的一幅幅古怪而价值连城的作品的来源是他的勤奋,对美术由衷的热爱与痴狂。也许画家文森特永远是梦境中最高尚的人。他品格善良纯真,但在这个千姿百态应有尽有的社会里,恰恰是善良和纯真会给梵高带来不幸。社会就像一面镜子,照者不同,应者各异。梵高就像一个单纯的.婴儿,不管蕴含着再大的天赋与志向,命中注定不能游刃有余地生活。梵高是倔强的,更是坚韧的。他有着基督徒似的一股坚强,也更加痴狂,疯癫。

 于是,众叛亲离、无人理睬。艺术狂人文森特想到了死。他绝望了!他彻彻底底地绝望了。因为现实是残酷的,会让一个天才埋没他走了!

 为画痴狂的艺术天才走了!

 残酷的现实没有打击他,可世态炎凉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哀叹之中,多了一份感慨,慨叹只有能适应生活的人,才能成功。

 成功者,不是文森特,而是巴菲特。

梵高传读后感3

 一团红发,如火般充满着狂野与激情,在艺术中越燃越旺,却始终挣脱不了命运的缠绕,毁灭是注定的,但永生确实属于这团火的。

 它曾经燃烧了那么多如此强烈的壮丽,让几个世纪的人都获得了永恒的温暖,至今仍在为他的雄壮而惊叹着。

 是那红发,在煤矿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起点。不是上帝,不是世俗的爱情,艺术才是他灵魂的归宿。终于世界盼到了他的苏醒,那么的微弱,只有零星的火花,却仍能任凭现实的严拷,饥饿,贫穷,疾病,误解都无所畏惧,都磨灭不了那新生的却坚强的思想生命,总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激励着他,要燃烧,就从现在起,燃烧自己。

 其实他起先也是那么无知、善良,幻想用上帝来拯救困苦的人们,把压抑在心中的全部真挚的爱都献给了这些穷人,为他们分担痛苦。但这种举动得罪了伪善的牧师,剥夺了他在教会的职位。他失去了方向。

 然而,那些不幸的人们给了他火种引燃了他。他于是拿起铅笔,速写下了朴实的矿工们,他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亲身体验过那炼狱般的矿地生活,他无法用传道挽救他们,也救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画吧,让世人瞧瞧他们的痛苦!

 红头发更加鲜艳了,火才真正开始燃烧!一切从零开始,虽然他是那么的刻苦,专心,然而进步太慢、太慢了。火自己也察觉到了,他愤怒,他不甘,他不愿那么轻易燃尽,他愿意以更大的热情让自己燃烧!

 终于向日葵诞生了。人人都爱,就因为那是一团火,充满了斗志,引领人们走出生命黑暗。有力的触笔,强烈的颜色,扭曲的形象,尤其是那画面激荡着的火山般喷涌的激情,构成了这旷世奇作。黄色为主调,加上一点蓝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旋律鲜明的交响曲。强劲飞动的线条,将向日葵那蓬勃的生命力展露无遗。在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狂欢,是对生命的礼赞和对幸福的渴望。这种花非同寻常,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同时也是他内心翻腾的火热情感的写照。

 凡高的一生都在燃烧。不管周围怎么样,相信与否,他都有一个明确的信念:要燃烧,就这样一直下去,没有高峰,那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不断的拼命,任何风雨都浇不灭他对生活、对艺术爱的火焰。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团火,只是燃烧的方式不尽相同。既然做了一团火,就应该像他这般燃烧,风越大火越旺,让一切的风雨都对你怯尔止步吧!

 做一团火,去燃烧!

梵高传读后感4

 看到最后“提奥,我现在能死就好了。”,顷刻间的扑面而来,泪水已无法表达我的哀伤。我一页页地翻阅,随着临近尾声,我也仿佛跟随着梵高一起走完他的。

 那么多的情感挫折,世人的鄙夷,长时间地劳作导致了他最后的精神爆发,用自杀来给他无上的人格魅力增添了最后一道完美的光芒!!我是那么地热爱梵高,他所追求的真实不是莫奈、希斯莱的捕捉真正的自然,也不同于毛威、伦勃朗那样的写实画面,就好像他所仰慕的米勒的《播种者》中所呈现的那样:那是真正的农民啊,那片广阔土地的真正主人,艰苦的劳作与紧张的经济令这些卑微的下层人更加的美丽动人!我觉得梵高这样的想法相较于蒙克的表现主义更多了一分真实与可触感,比之米勒的画面更渲染出令人无法抗拒的感情潮流。正如他有限的绘画生涯中的最后一位知音伽赛医生说的那样,我看着这幅画,仿佛这位阿尔的女人在慢慢从画面中走出来一样,令我的情绪无法平静。去画葡萄,就应该画出果肉鲜美多汁仿佛就要破皮四溅;画山泉,就应该感受到泉水在潺潺地将人们围绕;画人体,就要表现出肚皮覆盖着的是那一道道的肠子与肝脏。但是梵高却并没有局限这些他所要表达的美感之中,那样狂热那样速度的创作已将那种种的一切全部拥有,让观者如此得感动与叹息。

 梵高的一生简直就是为绘画而生,为绘画而死,为绘画而画。那样一个连续几天只靠咖啡、烟草、苦艾酒就能支撑着在阿尔那样灼热的金色阳光下不断创作的男人,却在奥维尔的安静时光里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因为他已经将最好的东西画光,胸腔中火山般的热情已经被燃烧殆尽,那时那样的温森特已然一具空壳。难道只是不再拖累提奥,为了不再忍受画作卖不出去的煎熬?这些全不是重要的。多少走过来了啊!他只是因为无法再画画,不法再用他所狂野的热情去描绘他不愿安息的灵魂,所以他只能选择死去。

 写到这里我的思绪还是混沌一片。如此美丽动人的天才,如此悲惨却令我羡慕迷恋的一生,这个荷兰男人令今夜的我无法入眠。乱七八糟说了这么多,致敬温森特先生,晚安。

梵高传读后感5

 德国思想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说过:“有两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他们在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么多年,一直很信服这句话。丰子恺说人的精神层次像三层楼,第一层是饮食男女,第二层是精神,第三层的是宗教。选择读书,也是为了拒绝那模式化的生活,渴望自由的心灵,拥有那最宝贵的两样东西。

 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更让我信服天才的命运,亦觉得丰老的话很有道理。饮食男女的幸福虽然有时如鸡肋,可是离了它们,生活便也凄怆;但如果没有精神,在我想来,人生会无味的多,虽然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那么生活,而且在外人看来活得也自有乐趣。

 我自认为不懂如何欣赏绘画,那些名画带给我的更多是文字上的震撼力。而一个自谓毫无写作能力的年轻人写的关于某人的悲惨而辉煌的人生,深深打动了我。原先,梵高于我,只是一个书面名字,可是现在就感觉像一个很亲近的人,你看着他在遥远的时空经历生活所赋予的一切磨难,感觉像是自己身边的一个人。是的,我愿意复述他的经历就像我的亲人所经历过的。梵高的一生像一片惨淡的灰蓝,他专门从事绘画只有短短的十年(1880—1890)。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尽情迸发,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显现异常,而生活的穷困潦倒也达到了极度。十年终了他就撒手人寰。他最后的十年正是壮年,但他没有家室的温暖,每天吃干面包喝苦咖啡,有时甚至只吃面包皮充饥;在阿尔勒那两年多,他整天在阳光下作画,头顶都给晒秃了,才三十来岁满腮胡须,形容憔悴。可在那样的日子,在他简陋的卧室里总要增添几幅油画,那都是流传后世的珍宝。1890年5月精神病发作,两个月后在麦田向自己开了枪。

 穷人勒紧肚带创造稀世珍宝,最后把命赔上,这已经是件奇事,而那数百幅油画得以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数十年,一百多年依然还鲜亮如新,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这首先得感谢梵高的弟弟,我甚至认为,是提奥成全了梵高的天才,今天的人们能看到那用青春的生命和幸福换来的每幅画,西方绘画中一种独特的风格得以发展,都得感谢他——同样不幸的提奥,不管他是否仅仅出发于兄弟之情。就像我在读《不合时宜的思想》时想到的,其实什么主义,什么原则,都不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梵高传读后感6

 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确实使得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梵高在慢慢被人们淡忘。但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以言表。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虽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经历,但是读起这本书来,却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始终是热爱生活的,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而我们,我觉得,没有理由,抱怨挫折,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生活。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