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李政道的老师、中国的雷达之父,曾徒手算出洲际导弹数据?

中国科学界曾有这样一个人,他在爱因斯坦的身边当过研究助手;他师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惠特克;他是中国现代物理学先河的开创者之一;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恩师,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巨匠;他在世界科学界享有?天才物理学家?美誉。这个传奇人物就是,中国的雷达之父?束星北。

束星北老年

1907,束星北在扬州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出生,束氏家族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之一。束星北的父亲作为中国实业家张謇的助手,在南通从事盐业和纺织业的管理;他的母亲郭氏,则留在扬州老家,打理着束家祖上留下来的上百亩良田。

出生于这样的大户人家,束星北的生活自然过的无忧无虑。然而衣食不愁的生活,却在他八岁那年结束了,父亲在外工作的时候又娶了一位姨太太回家,束星北的母亲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子,她不能容忍丈夫又娶了一位新太太入门,一气之下领着两个大包袱,牵着束星北的手彻底离开了束家。

束星北年轻时

此后,束星北再也不是从前那个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地主家的儿子,他开始跟着母亲自食其力,为了凑够自己的生活费与学费,束星北开始在酒楼、作坊、茶肆之间来回奔波。纵然生活艰辛,束星北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于1924年考入了杭州之江大学物理系;1926年,他又经同学引荐,插班进入了济南齐鲁大学。

同年四月,对物理学产生浓厚兴趣的束星北,自费前往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难倒束星北的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物理学,而是生存资金。为了能够留在美国继续念书,束星北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勤工俭学;在食不果腹的艰难时期,束星北甚至与美国华工一起修过铁路,建过码头,搬过货物。

左一束星北

那个时候的束星北生活艰难,且心中目标未定,虽有为国家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却无具体目标。为了心中了理想,也为了继续探索一条可以帮助中国的方法,束星北先后在美国、日本、朝鲜、苏联等十几个国家游历,亲眼目睹过其他国家的政变与科学研究的束星北,终于确定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他决定脚踏实地的学习物理知识,将自己的兴趣转变为人生目标。

束星北先后在拜克大学、加州大学的物理系进行学习,在这期间,爱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对论?令他最为感兴趣。因此1928年,束星北在德国柏林读书之际,携带着自己所撰写的两篇论文拜访了爱因斯坦,并顺利成为了爱因斯坦身边一位得力的研究助手。

束星北(第二排中)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德国法西斯的势力十分猖獗,在德国严重排斥犹太人的形势下,就连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只能被迫暂停研究,离开了德国。束星北也因此结束了这段研究助手生涯,随后,他又在1929年前往爱丁堡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并在1930年1月,获得了该学校的硕士学位与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同年2月,在物理学家惠特克等人的推荐下,束星北师从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当时爱丁顿正在进行?狄拉克方程?的推导,束星北有幸参与整个方程的推导,并因此而展现出自己过人的才华。

束星北上课

1931年,当时的束星北仅有25岁,他不仅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还担任了该所学校的数学系助教。这一年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同年九月也是束星北归国的日子。他本来还打算继续在麻省理工潜心研究之时,母亲催促他回国结婚的一纸家书,让他离开了没有被战争波及,仍然风平浪静的实验室,回到了这片饱经战祸纷扰的故国。

束星北上课中

束星北成婚以后,他本来还有机会带着家人一起出国,因为他曾经求学过的美、英、德等国,都向他抛出了远比国内工作、生活更为优渥的橄榄枝,但是束星北却放弃了这些机会。

此次归国,束星北在中国所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战乱、科技被世界远远甩在身后窘迫国家,他当年远渡重洋学习物理,不就是为了拯救中国科学吗?所以,束星北带着满腔热血毅然决然的留在了祖国。当时,国内很多一流大学也向束星北发来了任职邀请函,最终,他选择了群英荟萃的浙江大学。

束星北家人

束星北在浙大任教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为平静,也最为辉煌的时刻。他上课从不看讲义,也不用参考书,因为这一切早就牢牢的记在了脑子里;他从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的整整齐齐、鸦雀无声,和学生一起高谈阔论,才是他的教学方式。

束星北这种独特的上课方法,让学多原本对物理毫无兴趣的年轻人,重新认识并开始学习这门课程,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诺奖获得者李政道,李政道最早学习的是电机专业,正是在束星北的影响下,才开始学习物理学。

束星北与同事

束星北这位才华横溢的物理天才,在1945年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部雷达。可是他的辉煌人生,却因为他?不合时宜?的性格戛然而止,束星北作为一名信念坚定的科学家,他一直将自然科学放在第一位,主义排在第二,这让他往后余生吃尽了苦头。1958年,束星北被编入了劳改大军;3年后,他又被安排到青岛医学院打扫厕所。这让他开始脱离科研舞台。上世纪60年代,当他的同事都秘密加入核试验队伍之时,他却只能继续接受?改造?。

束星北雕像

这种漫长又难熬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4年,李政道回国时,向周总理提起了自己的恩师,束星北终于得到平反。回到讲台的束星北,马不停蹄的给学生上课,他想要将这些失去的时光再次弥补回来,为国家继续培养科研人才。

1979年,束星北分文未收,仅靠着一支笔、一摞纸,计算出了洲际导弹研究中,弹头数据舱接收和打捞的最佳时限。他的这一成果,又引起了整个航天学界的轰动,但是这个时候的束星北,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1983年,一生坎坷的束星北在青岛去世,临终前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青岛医学院,一代物理天才,到死都在为这个社会想着作贡献。

束星北与同事

漫谈束星北的一生,总是夹杂着敬佩与惋惜两种情感。他本应该享受无限荣光,倍受国家人民的尊敬,可是他的坎坷命运,又让他的名字黯淡无光。但是在束星北的身上,还有一种值得当下年轻人学习的品质,那就是对于科学的坚持,不论束星北身处何时何地,他从未忘记过自己心中的科技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