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餐通常不对骨头、刺等做过多处理,这背后蕴藏了怎样的饮食文化差异?
中餐品类繁多,满汉全席中有多道带骨头的美食,而进食者非富即贵或者达官贵人,均没有异议。百姓生活中的鸡鸭鱼肉,也都是带着骨头烹饪居多,所以从上到下,都接受中餐的饮食习惯和它的制作方法。
中餐的烹饪方法与西餐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在刀工处理上就比西餐复杂,一个腰子就可以有几种改刀方法,可以片成薄片,也可以切成腰花,也可以切成细条等,取决于要以怎样的方式去烹制它,爆炒、熘、炸烹都会有不同的刀工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入味又好看,并且便于烹调的食材,也更方便食客食用。
西餐里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注重烤、煎等方式,没有中餐那么多的菜式,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刀功处理方式。说这些呢,是想阐明中西餐的大致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的回答。
正因为有了众多的菜式,也就有了食材上的具体要求,比如红烧排骨,这个部位就是带走着骨头售卖的,制作要求也是要带着骨头去制作它。很难想象,一道去了骨头的红烧排骨,顾客会不会以为是红烧猪肉,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道菜,而且去了骨头烧制,形状就完全发生了变化,厨师不会这样做,食客也不会接受。
诸如此类的如鸡、鸭子、大鹅、羊蝎子、腔骨等,一来去骨比较麻烦,二来也撑不起来菜式,显得分量很少,如果来一份炖鸡块而要求厨师去骨,烹饪的时间就过于长久,也会影响工作效率,三是带骨头去烹饪它,也会增加菜肴的鲜美或其它味道,使菜肴的味道更近浓香。
带骨头的肉,一般较其它部位更有质感,咀嚼性更强,也就是口感更有韧性或筋道,增加进餐的快感。所以,去骨的食物反而让食客缺少了啃咬的快感,带骨头也是约定俗成的饮食习惯,想吃不带骨头的自然有其它部位,比如鸡胸肉来代替鸡块,用里脊肉代替排骨,用鸭胸代替鸭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