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向日葵?有什么隐喻?

《向日葵》是一个故事,描述了一位父亲教育儿子的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电影的情节隐喻了中国从1976到20世纪末的社会变迁。

《向日葵》通过记录张向阳和他父亲30多年来交织在一起的爱恨情仇,反映了从1976到20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变迁。

影片之所以睿智动人,是因为它选择从父子关系的人性视角切入历史和故事。两者之间典型的中国人的爱恨情仇的情感,在张杨的亲身经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毫不造作地足够动人;

但自传体电影最大的缺点往往是容易沉迷或者放纵。影片在父亲离开的时候犯了这个错误,而且太写实太啰嗦,怕观众看不懂,看起来拖拖拉拉,导演掌控力不够。但瑕不掩瑜,因为导演的诚意足以弥补不成熟,尤其是结尾对生育的纪实描述,让观众更加珍惜生命和亲情。

扩展数据: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母亲和9岁的向阳认识了从干校回京的父亲孙。严厉的父亲希望向阳长大后能成为画家并出人头地,但对父亲感到陌生的向阳却不愿意接受这种安排。

随着年龄的增长,向阳越来越不喜欢父亲,甚至不喜欢画画。他甚至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游行队伍中,用需要学画画的手拿起了“两脚踢”。80年代末,向阳,19岁,没考上美院。

向阳在父亲的要求下,开始复读,并爱上了女孩于红。不准向阳谈恋爱的父亲私自打开了于红写给儿子的信,并带着怀孕的于红去堕胎。知道真相的向阳愤怒地斥责父亲的行为。

20世纪90年代末,现已成为著名画家的王海地襄阳人韩笑(梁静饰)的妻子怀孕了,但襄阳不想要这个孩子。他告诉责骂他的父亲,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父亲。深受伤害的父亲离家出走,给儿子留下了一盘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