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这些遇见 周书卉简介
认识周书卉是在泰州的老行当考察中,会上她来采访,问得尖锐,记得认真,有些问题也是我这几年在思考却还没有想好的。这个记者不简单,会后要跟她聊聊。当时,心里就这样想。会后聊起来,才知道我们都是中专毕业,求学和工作的历程竟然非常相似,心路历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假如没有这些遇见》是一本有追求的书。
它从一个个底层小人物出发,护士、教师、检疫师、汽修师、乐工……他们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地照顾着病人,有的只是固守着一群孩子和几首乐曲,周书卉却用她的一双慧眼,挖掘着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故事,她一方面描述着底层的艰辛和困苦,一方面又展现着底层的生机和活力。弃儿窑萍得到了民政部门发的一张轮椅,她的活动天地变大了,终于能上学了,上了学的她终于能做住新房,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的梦了。
周书卉长久地注视着他们,深情地打量着他们,让他们一个个活灵活现地在她的笔下出场。
它从一个个家庭出发,用女性特有的笔触讲述家庭情感故事。这些故事看起来很小,但是,却有着深厚的人情质地,《难言的父爱》,一个父亲,带着歉疚甚至赎罪的心情,爱着当初被自己抛弃的孩子,大日头底下,他用脚踏车载着两扇窗,“两扇窗户他分别绑在自行车后座两边,很沉,他非常吃力地蹬车,太阳很辣,他的后背都湿了。”这些情和事,看起来很小,但是,一个个串联起来,则用家庭记录了时代,记录了人间冷暖。
它根植于地方,一个乐工,一个老农,一个船娘,一个秤匠等等,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地方文脉的梳理,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种地方生活的再现。随着城市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生活的地方性及与之相连的地方思想、地方知识正在瓦解和丧失之中,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这种瓦解和消溃的速度与日俱增。我们需要一种守护,一种坚持,一种保存,一种呼唤,让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那些地方生活的特性、智慧、思想得以流传,甚至成为东方现代性的一部分。
周书卉用一种艺术的眼光、一种历史的眼光看待地方性,用她对泰州本土人文的深爱来撰写和赞美地方性,把地方性上升到类的高度,这也许正代表了新世纪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周书卉是一个对人、对事,对生活、对情感拥有很高的发言权,对地方文化拥有很高体解力的人,她几乎就是文化专家,她的调研、考察、撰述,让我想起了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格尔兹用他的深度调研和观察写出了《地方性知识》、《文化解释学》等专著,深深地影响了晚近的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