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宁夫

一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 备选答案有: (1)诗歌 (2)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 (4)剧本 (5)说明文 (6)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4内容是什么: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5.文章怎么样: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6.作者怎么样: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7.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记叙文开头作用: (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中间段落:详细记叙事情的经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8.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它本身的作用; (二)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9.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 ,就可以了。 10.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1.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2.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 小学生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记叙文表达方式 (1).叙述:就是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展的经过。 (2).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3).议论:就是讲述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已的感情。 (5).说明:就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记叙文 1.6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好处: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好处: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的好处:以三人称叙述事情。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结构层次 记叙文的顺序、线索、题材特点 4.顺序 顺序、倒叙、插叙 5.景色特点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 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展现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展现人物性格 为塑造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的发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 一、 整体阅读,把握中心 整体阅读一篇现代文,先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往往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其次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识,它包括: (一)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做到知晓文章每一部分内容是什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二)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跳出文章之外,博观而约取,归旨摄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对于大阅读而言,看不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二、提取信息,综合加工 (一)理解型试题 其主要考查的要点是:一是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题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 一是对指代作用的词语内容的理解,如“其”“这”等。对于此类试题从技术层面上讲先应找到指代对象的位置、范围,再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内容;最后将答案代入原文分析是否恰当。 二是对运用修辞手法词语的理解。对于此类试题先要弄清修辞手法的自身特点,然后借助原文界定其具体含义。 三是对术语(概念)的理解。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群,之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转化为通俗的文字。 2. 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 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往往是针对那些内涵比较丰富,主旨比较晦涩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有以下特点: 一是结构复杂; 二是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如文眼句、总括句、过渡句等。 三是使用修辞手法; 四是信息量比较大; 五是主旨含蓄或内涵丰富,如具有潜在意、引申意、双关意、多重意的句子。对于这些语句的理解都应紧密地结合语境,首先要分析文句与相邻语句之间的关系,如复指、比较、呼应、总分、分总、说明、阐述、解说等,之后结合文章的中心主旨挖掘其深层含意。 (二)分析综合型试题 现代文阅读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是根据试题要求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整合的分析综合型试题。从近年来的全国试题来看,其主要考查的要点为: 第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第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题的实质是以信息加工为主要任务。 其主要解题方法有三类: 1.蚌中取珠。即答案是原文中的原句,你只要细心搜寻,将这个"原生态"的句子从文章中摘出来即可。 2.沙里淘金。 有的答案散落在文章里,需要我们在锁定阅读区间之后,从中筛选择取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紧缩、摘引、加工组合 3.百花酿蜜。 在文章中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进行加工时,或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或内容比较晦涩的语句,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后,再对其进行合理的转化、整合。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作答时应尽量使用原文原句,故而答题以前应先分清类型,区分主次,权衡轻重,或筛选引用,或摘引紧缩,或添加补充,或转化整理,要因题而异,根据字数要求及文本信息量而定。 (三)鉴赏评价型试题 所谓鉴赏评价型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此类试题首先应先了解这些手法的内涵及特点,答题时应本着"概念+作用+具体"的方法解题。 "概念"即先说明文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法, "作用"即说明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 "具体"是指这种手法在文章中使用的意义及好处,即为什么用的问题。 三、 抓住重点,限字表述 得到答案后不可以急于动笔,要再次注意题干要求(尤其是字数方面的要求),拟好草稿,做到文通字顺,对没有字数要求的要适当多写一些相关信息,且将重要的内容前置。另外,誊写时还要力求做到字迹美观,书写工整。 (一)、词语理解 1、从词语的语境义开窍 现代文教学和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所以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能结合语境,认真推敲,也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2、从代词的上句开窍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找,而且应当由远及近地去找,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 3、从释句处开窍 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二)、句子理解 4、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开窍 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成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必须注意它本结构和修饰限制成分,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说,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5、从相邻句开窍 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关于句子的理解,有些设问的句子既不在文、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段结构部分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句子,总在文章中起着一定作用。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这个唏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飞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或再现对象特征,或以文艺性笔调起点染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三、根据具体内容 6、从核心词句开窍 现代文阅读测试有一项基本能力要求,那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这是基本的常用题型。解答这类题目办法多种多样,如果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注意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复句、句群,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可以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关键词句,或称核心词句,也就是体现文段(或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准确省力。 7、从设问法开窍 寻找核心词句是概括具体内容的有效办法,但是有些文章,有些语段,没有现成的中心句,找不到核心词,怎么办?那就采用设问法,给自己提问,然后结合原文来回答,一般说来如果语段是说明文,则问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如果有多个对象,则问相同点是什么、相异点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问记叙对象是谁,干什么,什么事,通过记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如果是议论文,则问主张或反对什么,证明一个什么道理。设问法也是一种准确概括的方法,而概括的基本原则就: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 8、从本句的修饰语开窍 现代文阅读测试有一项重要能力要求,就是要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句是重要的语言单位;由句组成段,进而组成文章,所谓句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内涵丰富的句子,作用较大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意在言外的句子等等。确切地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有助于把握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也非常有助于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因此我们应通过深入领会体察,抓其结构,解其主旨,品其意味,知其作用,真正把握文中关键语句。 窍门之一就是从句子结构入手,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五 1.确定文章体裁 2.了解记叙文六要素 3.找到主题句 4.了解文章内容 5.材料组织特点 6.划分文章层次 7.线索及作用 8.文章所运用的手法 9.详细记叙事情的经过 10.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事件引出开篇,然后过渡到中间具体事件 11.内容:点名文章中心 揭示主旨 引发思考 结构:总领全文 升华文章 我这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