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工资的利与弊

什么是绩效工资?答案很模糊,很奇怪。因为是舶来品,它最大的学问就是薪资观念的变化。以前,我们通常把工资视为一种权利。

这意味着同工同酬。如果你工作了,你应该有权利获得和别人一样的工资。绩效工资就是从权利工资变成可变工资。

其影响:

1,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关注产品质量恶化的管理有很大的矛盾和冲突。

2、新技术新产品的引入可能会受到员工的抵制,因为新技术新产品对产量有影响。

3.对提高生产标准的忧郁会削弱劳动者创新建议的积极性,产生更多的钓鱼行为。

4.对设备维护不足的投诉增加了,从而阻碍了员工赢得更多奖金的努力。

5、有经验的老工人和新人不愿意配合入职培训,挫伤了新员工的积极性,导致离职率越来越高。

6、加剧了工人和管理层之间的不信任。

优点。其实本质上只有一个。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分开说两个。

1对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劳动者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有矛盾,但又不得不说。

2.与按时间支付工资相比,维持同样的产量需要更少的管理费用,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更准确地估算人工成本,有利于控制成本和预算。

在国外纪录片《上海汽轮机厂》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人的工作时间是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五点,有两个小时的午餐和休息时间,此外还有两次20分钟的休息时间;看来厂里的福利待遇真的不错!

但实际上,在埃文斯主任来之前的几年,工厂工人都被要求按时打卡上下班,迟到超过一次就会扣奖金。

直到后来工人才有权利提zd,可以向厂长提建议,提批评,导致厂里取消考勤,打卡。工人们完全凭个人意识去工作。

工人真的会懒,会偷懒吗?其实不是的。相反,如果大部分劳动者都能按时上班,剩下的想偷懒的劳动者就不好意思钓鱼划水了。这和我们现在工作的情况真是天壤之别。想必很多在公司上班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老板没有规定可以按时下班,但是有些老员工到了还在那里工作,新员工又不好意思跑,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哪怕发呆也要陪到半夜。在毛主席时代,尤其是70年代,国家没有战争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工人在工厂根本不用加班,加班完全是自己主动的,不会强制要求工人。这和现在的企业文化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工厂的生产目标和具体计划都是工人说了算的,要放在几年前。厂里涉及全局规划的事情,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一小群领导说了算;这项改革实施以来,工人的生产效率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改造前生产1200吨泵用了半个月,改造后才三天!

多么大的进步啊!

在同样的时间内,工作效果是以前的五倍。这样,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催化剂是什么,是私人雇佣生产关系雇佣的,还是为社会化大生产而组织起来的集体劳动,就不言而喻了。在埃文斯的镜头中,一位工人这样说道:“如果你对工人有信心,他们就会表现出热情;但是如果你不信任工人,他们就会对工作失去兴趣。"

在我们最关心的工资方面,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是不可想象的。解放后进厂的老工人,因为工龄长,一个月能拿到100元以上,而正常员工工资一般在60-70元,新员工工资在40元左右。看来这个工资真的很低。真的证明是“一穷二白”吗?好吧,在这里,我们要对比一下当时的价格,才能得到一个公正的解释。大家可以看到,当时厂里的猪肉70分一斤,大闸蟹80分一斤,一碗豆浆4分,一个肉包子2分,一张电影票5分。当时一个新员工可以看800多部电影。和我们现在比,便宜的电影票30块钱的话,3000的工资只能看100遍,所以毛主席时代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扎实的。而且工厂给住的远的工人安排了宿舍,也给知识文化差的工人开了夜校。除了教授常规语言,就连只能由专家教授的哲学也搬到了工人的课堂上。可以说,这一举措打破了无形的知识垄断。

工厂还建立了自己的配套医院。除了体检和治疗工伤,劳动者的普通感冒、发烧、大小病都可以免费治疗。注意,是免费的!而且,工人的直系亲属也可以获得免费医疗!这意味着劳动者可以积累资金,让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所谓的贫穷落后!

不谈价格,只谈工资,不谈费用,只谈收入。这不是废话吗?除了这些福利,工厂还会定期组织工人举行旨在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军事演习,并分批安排工人下乡野营训练。到农村后,工人们还会和农民一起挑粪打水,干农活,交流所见所闻。

这些措施一方面锻炼了工人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增加了工人和农民的接触,加强了这两个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体的感情联系,缩小了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差距。

这只是埃文斯导演的一部电影,针对的是上海的一家汽轮机厂。还有更多内容还原真实的毛主席时代。希望大家能一起看这部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