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前还遭到严嵩折辱的首辅夏言,最后得以昭雪了吗?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宰相制度被废除,内阁制度应运而生。内阁虽无丞相之名,但却行使着丞相之职,贵为百官之首。
明朝历代的内阁首辅,几乎都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将权力玩弄于股掌之间。
然而,在明史中却有这样一个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一生赤诚,为人豪迈强直。
曾经也是内阁的核心人物,但正因他的正直,最终使他被奸佞陷害,受尽折辱而死。他就是嘉靖时期的名臣,也是明史上第一个被处死的内阁首辅——夏言。
出身军籍,为了家族勤学努力公元1482年,夏言出生于京师一个十分普通的军籍之家。他自小生性机敏,文采出众。当时明朝规定,只有做到兵部尚书,才可脱离军籍,这让年幼的夏言成为了整个家族摆脱军伍之列的希望。
夏言的父亲夏鼎十分开明,在他的督促和熏陶下,夏言十分勤奋好学。
在他的父亲看来,夏言只有步入仕途,整个家族才能有出头之日,他常常教育夏言:“尔宜勤学,将来位至尚书,庶可脱我家军伍。”
为了家族,夏言整日努力读书,在19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可天不遂人愿,首次应试的夏言不幸落榜,之后他又回乡寒窗苦读9年,取得了江西乡试第六的成绩。
虽之后会试落榜,但他顺利进入了国子监读书,多年读书考试也让他有了深厚的文学积淀和远大政治理想。
公元1517年,夏言顺利考中进士,已经35岁的他由此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进入官场的夏言带着少年时期的理想与抱负,想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他将直言进谏当做己任,而他也正因自己的直言,引起了嘉靖帝的注意。
嘉靖九年,夏言不顾众人反对,上书附和将天和地分开祭祀,此举让他受到了嘉靖帝的宠眷,他的升迁之路也由此开始。
之后夏言不畏权贵,先后弹劾了内阁首辅张璁、吏部尚书方献夫,这更让嘉靖帝坚信夏言是个品格清高,直言不讳的贤良之才。
因为有了皇帝的宠信,夏言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六卿之一的尚书。5年之后他顺利进入了内阁,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内阁首辅,权倾一时的同时也开创了明朝历史上最快的升官记录。
为人刚正受奸佞陷害,饱受皇帝猜疑尽管已经成为内阁首辅,备受皇帝宠爱,但夏言为人刚直清高的性格从未改变。
当时朝中兴起道教,嘉靖帝沉迷道教,不问朝事,夏言曾多次上书反对嘉靖帝沉迷道教,嘉靖帝对此十分反感,由此渐渐失去了对夏言的喜爱。
此时严嵩也在朝中,因为善于吹捧,深得嘉靖帝欢心。严嵩在刚入朝时,为了升官也曾巴结讨好夏言,但夏言对此深感不屑,不愿与之为伍。
严嵩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在得到嘉靖帝重用后,严嵩常常会上书弹劾夏言,怂恿嘉靖帝罢黜夏言。
嘉靖帝原本就对直言不讳的夏言深感厌恶,由此也开始对夏言发难。在严嵩的推波助澜之下,夏言多次遭受罢黜迫害,而他与严嵩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在经历了三逐三召还后,再度入阁的夏言与严嵩的矛盾彻底激化,他开始大肆排挤严嵩任命的官员。这让严嵩意识到夏言是与自己竞争的一位劲敌,于是一直伺机寻找机会,想要一朝扳倒夏言。
公元1546年-1547年间,总督陕西军务的曾铣提出恢复河套的军事计划,夏言认为此举有利于国家安定,便对其大力支持,而嘉靖帝对此的态度却一直犹豫不决。
一直等候机会的严嵩顺势开始“力言河套不可复,语侵言”,原本就对夏言有些厌恶的嘉靖帝便斥责夏言“强君胁众”。
此时的嘉靖帝还并未想置夏言于死地,但严嵩一直弹劾夏言,称其收受了曾铣的贿赂,之后刑部尚书喻茂坚、左都御史屠侨纷纷为夏言求情,认为其位居内阁首辅,应当从轻处罚。
可这一切并没有让夏言转危为安,反而让喜好猜疑、刚愎自用的嘉靖帝更加恼火,他一怒之下,决定下诏处死夏言。
公元1584年,已经67岁的夏言在京师的西市被处死。
在被处死前,嘉靖帝和严嵩或许是为了羞辱夏言,不允许他坐囚车,反而是命人捆住其手脚,用一木棒贯穿其中,像抬猪一样将夏言抬到了刑场。这对于一生清高的夏言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折辱。
政权更迭,19年后才得昭雪夏言在为官时,自己如何说,便如何做。他的心中始终有一把道德的标尺,他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将所有的抱负与理想付与山河,就算被孤立诋毁,他也从未想过巴结拉拢肖小之辈。
然而事与愿违,世间皆浊我独清只是理想,受尽折辱惨死西市竟成了他最终的结局。
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向前,公元1567年,祸国殃民的奸臣严嵩终于引起众怒,此时的他如大厦将倾,对他不满的人纷纷上奏弹劾。一时之间所有的荣耀都化为乌有,被抄家革职的严嵩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同年,因为政权的更迭,新即位的明穆宗决定为被严嵩迫害致死的夏言昭雪,已经去世19年的夏言被恢复了生前的官职,赐祭葬并追谥“文愍”。饱受折辱的夏言终于沉冤昭雪,以最光辉的形象立于世间。
时光匆匆,千百年转瞬即逝,夏言这个名字早已在时光的流逝中被蒙上了厚厚的尘埃。
但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却永远留在了世间,在乱世中独善其身很容易,但能够在混乱的官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始终坚守心中的良知和道德底线,绝非易事。
屈原《九章》曾言:“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一切美好的品德都应源于自身品质的高洁,一段历史,一个人物,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被误解,甚至被唾弃。但时光永远是最好的见证者,所有的浮华虚假过后,纯正刚直的品格一定会被人们发现,千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