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孟子的“仁者无敌”思想

孟子“仁”论的两面性与终极旨归摘 要:孟子的“仁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用“王道”反对“霸道”,体现出道德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仁政”也具有功利性诉求,即追求一种长期性的、终极性的大利。为理解孟子仁论的这种两面性,需要把功利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孟子宣扬的功利是“仁德”之利的方面,其终极目的在于以道德干政。他的“仁政”说试图提供一套能够使执政者统一天下并长治久安的政治方案,希望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同获利。关键词:孟子;仁;道德;功利作者简介:张燕婴(1974-),女,回族,河北雄县人,文学博士,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编辑部副编审,从事先秦文献与思想史研究。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7)04-0046-05 收稿日期:2007- 05-10功利的思想来源于人类的需要以及对需要的满足。而人类的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分析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P40-54)。前两种需要主要体现为物质性的对象,而后三种需要则明显表现为精神性的对象。相应的,满足人类各层次需要的功利也应当包含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内容。因此本文所使用的“功利”一词不仅指向物质性的内容(小者如钱财、官爵,大者可以是获得国家统治权乃至平定天下),同时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如“仁”学思想带给人类的满足感、精神超然于现实环境的束缚而享受的自由等。本文尝试以“功利”的思想来解读孟子的“仁”论。说到孟子,传统的伦理学著作认为他是超功利的,朱伯_先生在《先秦伦理学概论》中所持的就是这种观点[2](P69)。还有研究者称,孟子“讲的利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