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抬棺出征有多壮烈呢?

1876年4月——1878年1月,左宗棠指挥西征军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这时候,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地进攻伊犁吗?

左宗棠体现出了一名杰出政治家的智慧,他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后,按兵不动。这是因为,当初俄国派兵侵占伊犁后,在清朝的抗议下,俄国驻华公使不得不对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了一份外交照会,称:"只因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当即交还。"意思是说,只要清朝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俄国就会将伊犁还给清朝。

针对此,左宗棠提出,既然俄国留下了外交谈判的渠道,那么就不妨先走外交谈判这条路。清廷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见,任命盛京将军崇厚为出使俄国大臣,到俄国去就伊犁问题进行外交谈判。崇厚在俄国谈判代表的恫吓之下,竟然擅自与俄国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答应了俄国方面提出的"通商、划界、赔款"几乎所有要求,使中国丧失了伊犁以外的大片领土。

消息传出,朝野哗然。

左宗棠怒不可遏,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乃遽议捐弃要地,餍其所欲,譬由投犬以骨,骨尽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曷极!此可为叹息痛恨者矣!"

朝廷清流官员张之洞、王仁堪等人也纷纷弹劾崇厚。慈禧太后被左宗棠等人说服,将崇厚革职入狱,定斩监候,改派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前往俄国,重新开展外交谈判。

俄国人当然不愿意重新谈判。这就意味着,煮熟的鸭子飞走了,以前的功夫白费了。所以,曾纪泽到了俄国后,受到了俄国方面的冷遇。事情就僵持在这里。

左宗棠见到这种情况,知道该自己出手了。

1880年,左宗棠指挥西征军兵分三路,分别由刘锦棠、张曜、金顺率领,直逼伊犁。他本人将大本营从肃州搬到哈密。为表示与敌人决一死战的气概,左宗棠随身携带了一口棺材,挥师西进。

左宗棠抵达哈密后,驻扎在城西凤凰台,运筹帷幄,修筑粮食运送的道路,发动军民屯田垦荒,加紧对部队进行训练,做好与俄国决战,强行收回伊犁的准备。

俄国并不想与清朝发生大规模冲突,却做出了一系列军事部署,包括增兵伊犁,派遣军舰在海上游弋,以此来讹诈清朝,就如俄国谈判代表若米尼在给外交大臣吉尔斯的信中所言:"我们只进行一种表面上的示威,因为我们最大的愿望是不执行它。"

身处前线的左宗棠,没有被俄国人吓到;倒是在京城的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害怕战争的爆发。当年8月11日,朝廷下诏,将左宗棠召回京城。左宗棠无奈之下,只好将西征军的指挥权交给刘锦棠,自己千里迢迢回到京城。

左宗棠一走,俄国谈判代表就打听到了消息。他们在谈判桌上小心翼翼地向曾纪泽求证。曾纪泽早已知道这件事,却镇静自若,眼皮也不抬地回答:"这是谣言。"俄国谈判代表信以为真,不敢在谈判中漫天要价。

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与俄国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清朝收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但要赔偿俄国兵费900万卢布,且被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之领土。

虽然,这不是最好的结果,但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已经很难得了。左宗棠用4个字评论:"差强人意。"很明显,左宗棠不太满意这个结果,却又无可奈何。

参考资料:

《清史稿》《左宗棠传》《近代中国史纲》《左宗棠收复新疆: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对外的结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