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电影《鲁迅》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看着千指万指,我低头做一只心甘情愿的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白色恐怖,他不顾自身安危,为革命青年担忧。面对战友的离去,他虽然感到沮丧,但还是奋起用笔感叹劳苦大众的命运。面对心爱的爱人,他感到珍惜和珍惜。鲁迅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他明白了生命的本来意义。正是在这种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活的反思中,一个民族的灵魂安息在棺材里...

影片聚焦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三年,用七个梦贯穿了这位文学大师一生的风风雨雨,将鲁迅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在影片中串联起来。其中,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鲁迅之死成为一种内在结构。影片开头,鲁迅漫步在空旷昏暗的江南石子路上。恍惚中,祥林嫂上前问鲁迅:“人死了有灵魂吗?”“可能吧。”“那也有地狱……”接着,鲁迅被一个喊着“救救孩子”的疯子抱着,而唱着“钢鞭会用手打你”的阿q头也不回地冲进了黑暗中...鲁迅笔下的人物在现实与虚幻之间遇见了他。同样出彩的是有鲁迅和瞿秋白晚上烛光下对谈的一幕。当他们谈论《雪》这首诗时,鲁迅的卧室里正飘着大雪。影片结尾,镜头定格在鲁迅的墓碑前。在《野草》的朗诵中,一片片的野草被火焚烧...几张写意图胜过千言万语。

拍鲁迅很难。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特殊地位对他影响很大。每个人对眼中的鲁迅都有自己的理解。把写实和写意结合起来拍传记,可以给人更大的思考空间,更耐人寻味。片中的鲁迅也用生活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的哲理。

首先,无论谁演鲁迅,人们首先衡量的是长得像不像。在试妆之前,濮存昕毫无头绪。但当造型师把鲁迅标志性的胡子和头发放到脸上时,濮存昕的自信顿时油然而生。但影片的突破口不在这里。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的态度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在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林飞看来,“把鲁迅的真性情表现出来,然后尽可能地把鲁迅的一些深刻的思想层面表现出来,就够了”。但是不容易啊!当时赵丹在为鲁迅传记做“角色自我设计”时写道:“那些伟人必须被遗忘”,为此吃了不少苦头。此前,在电视剧《鲁迅与许广平》中,刻画了鲁迅一些较为“散漫、急功近利”的行为,但在当时也被指责为“轻浮、荒诞”。此次拍摄电影《鲁迅》,主创人员解放思想,最终将鲁迅还原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比如影片中鲁迅拒绝了苏联的邀请。许广平不明白这一点,就靠在床上,故意不理鲁迅。鲁迅把手搭在她的肩上,抽着烟,不知如何是好。这就是银幕上和普通人一样鲜活的鲁迅。

此外,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鲁迅和迎海在浴缸里咯咯地笑,许广平站在一边乐呵乐呵。饰演鲁迅的濮存昕说,开怀大笑,像个孩子,声音很大,这才是鲁迅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濮存昕总结说,鲁迅是一个毫不掩饰自己,直接表达爱恨情仇的人。一旦他认为应该批评,总是毫不留情,语言犀利犀利。他容不得敌人,脸色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表情很直接。鲁迅的怒、喜、悲、哀、无奈、或悲都是突然出现的,突变是他的一大特点。正如导演丁荫楠所说,电影的创作提出了一个概念——多彩的鲁迅。鲁迅的灵魂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把鲁迅丰富的精神变成形象的、可感的、平易近人的银幕形象。总之,鲁迅的创作应该有所突破。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鲁迅,不仅是旗手和军人,更是亲人和朋友。

影片抽出与瞿秋白交往、担心杨杏佛安危、帮助萧红、萧军等几个片段,展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白色恐怖,杨杏佛遇刺,几个对外的动作场面,掀起了鲁迅的言论和激烈的争论。在风雨交加的天气里,鲁迅带病参加了杨杏佛的追悼会。出门时,他把自己家的钥匙给了许广平,没打伞就走了。虽然没有对话,但在风雨交加的天气里,外部浮躁喧闹,这是时局动荡的写照。葬礼上的焦点和镜头深度的真实性也创造了一种纪录片的感觉。这种真实感赋予鲁迅的战斗精神更多的冲击力。

除了激烈的打斗,影片在处理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很有诗意。鲁迅的家庭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他作为父亲和丈夫的一面。鲁迅拒绝出国疗养后,许广平哭了。这时,鲁迅和迎海躺在地板上,想不出安慰他们的办法。用上海话的对话平淡却感人。影片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用超现实的画面表现了忘年交的亲情。鲁迅和瞿秋白在烛光下聊天,聊到了鲁迅的诗《雪》。说话间,鲁迅的卧室里居然下起了雪。这些诗意的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鲁迅一生都在为中国大众的觉醒而奋斗。以他看准时代的智慧,其实他生前就知道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但他为了这个理想一直在努力,“扛起暗门,让年轻人去光明的地方”。即使他失败了,即使他受到了黑暗势力的威胁,即使他被出卖了,他仍然信奉着“速战速决”的哲学,他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仍然在战斗,仍然关心着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启蒙。影片以生动的场景,生动地突出了贯穿鲁迅一生的信条,即“冷眼看千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作为制片人和许广平,张羽的话更能表达一个意思:“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之际,把鲁迅的形象搬上银幕,意义重大,可以说圆了几代电影人的一个夙愿。”是的,这种精神也是中国电影的精神。百年荣辱,铅被冲走。电影以她独特的魅力,开启了一扇时代的大门,一条通往希望和繁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