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大国崛起之日本与德国》的观后感字数1000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

早在1872年明治 *** 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 *** 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

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

"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 *** 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

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

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

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

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

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

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

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

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

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

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

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

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

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

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

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

""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

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

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

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德意志,无论它是处在理智还是疯狂的状态,我都喜欢。

这与社会道德无关,完全是个人感情而已。

大德意志概念由来已久,但真正的德意志却很年轻。

但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的走势。

从德国统一过程中的系列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欧洲一体化进程,日耳曼德国,似乎生来就是做大事业的。

当然,这些大事业还不仅仅作用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还体现在音乐、哲学、科学技术、精密制造等领域里。

古典音乐、古典哲学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瑰丽的光芒至今都不曾淡去。

喜欢武器的朋友们,少有不对德国武器津津乐道的。

尤其是在二战中,德国人几乎垄断了对武器开发的想像,现代常规潜艇、喷气式飞机、导弹以及现代战术原则等,要不是美国人的破坏,原子弹也将成为希特勒的玩具,那么世界就真的面临末日了。

但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会惊讶的发现,德国甚至连诞生都是那么得难产。

有人说,德意志帝国完全是俾斯麦一人缔造的!这话显然不符合唯物史观,但本人非常理解言者的理由和心情。

片子从德国的诞生展开,立足在统一这个主题,显然寓今的动机更明显。

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在任何国家都是最神圣的事业。

德国人曾经选择和平的方式去完成统一大业,并且差一点就成功了。

不过就是差的这一点,实际上却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但历史还是仁慈的,于是俾斯麦被推上了舞台。

“铁血”首相从一开始就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段和外交艺术。

他的继任者曾形容他可以同时玩转8个球。

的确,整个欧洲都是他手上转动的球。

不过还是喜欢用弈者来形容他,而欧洲的各种势力也就此变成了他大棋盘上的粒粒棋子。

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我们的统一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弈秋”来运筹!我期待着这个人及早、适时地出现。

最后,引用片子里的一段叙述来作为结尾吧——这也是我一直喜欢的一个历史瞬间:

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