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6日伦敦暴乱严重吗

骚乱的导火索是警方4日射杀29岁男子马克·达根。事发后,社交网站上出现了大量讨论,其中不乏情绪性发泄、谣言和煽动言论。英国媒体称,正是由于社交网站上大量煽动言论助长愤怒情绪。

随着骚乱的发展,新兴的“黑莓通信”手机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达根正是通过“黑莓通信”向女友发出了最后一条信息。骚乱中,一些黑莓手机拥有者互通声气,商讨攻击目标和通报警方动向,还有人利用群发功能大量散布鼓动骚乱的言论。“黑莓通信”通常只有群组内部人员才知道消息是谁发的,官方很难查出消息来源,这成为骚乱者躲开警方监控彼此呼应的重要原因。

鉴于有人在网上煽风点火,英国警方宣布,正在监控“推特”等社交媒体,鼓动骚乱者将被逮捕。黑莓英国运营商也声明说,将“以所有可能的方式协助”配合当局调查。

伦敦发生的事并非孤例,在今年年初的西亚北非社会动荡中,社交网站、手机等通信工具也起到了微妙的作用。

社交网站、微博、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通信工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但人们也不能不注意到,通过这些工具传播信息匿名性、免责性强,海量信息的流动往往真伪难辨,甚至掺杂谣言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一旦虚拟空间的煽动演变成现实社会的行动,就可能给更多人带来不幸。

如何规范这些信息通信工具,让它们既有利于人们信息交流、又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无疑是值得社会管理者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有人说这是因为种族歧视——因为电视画面里警察都是白人,骚乱者多是有色人种。这种迫不及待地给伦敦警察盖上“种族歧视”帽子的言论。

事实上,根本原因是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以少数族裔为主的一大批年轻人对前景丧失憧憬,把怨气到处发泄。

年轻人无法就业,怨气就会冲着社会而来,政府要做的应该是一方面提供辅助服务(包括教育、就业、家庭等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警力维持治安。然而,英国政府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在英国的教育政策给予平庸学生较多关注,但对于“差生”基本持放弃态度,把他们交给青年政策来处理。在英国,青年服务是青年政策的重要一环,通过各类活动项目为问题青少年解决在家庭、教育、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健康发展。但由于政府推行财政紧缩政策,去年托特纳姆所在的哈林格行政区的地方议会,把用于青年服务的预算砍掉了75%。一下子,从图书馆服务到青年中心等都大受影响。高失业率加上这些社区组织的“凝聚工具”的缺失,使这些少数族裔的被排斥感加深,不满情绪进一步激化。

诶呀其实网络上的所谓言论自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啊……乱说话风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