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是由先秦时期的百越少数民族语言演变而来的吗?
目前全球讲粤语的人口约为6600万~ 65438+2亿[1]。虽然人口比普通话少,但粤语被广泛使用。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广泛使用,而且支持以香港文化和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使得粤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语言之一。
粤语口音是粤语公认的标准口音。然而,随着近年来外来人口的涌入,广东一些原本的粤语城市外来人口甚至比本地人口还多,随之而来的是使用普通话的人数大量增加。此外,近年来,香港粤语流行歌曲和电视电影对中国大陆的粤语用户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粤语流行文化的中心城市实际上已经从广州转移到了香港。
香港口语和广州口语在发音上没有区别。但是语气和语调有些不同。另外,由于两地环境不同,对一些事物有不同的习惯称呼。但总的来说,在香港的广州人或者在广州的香港人之间的沟通基本没有问题。
历史
粤语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秦汉时期
自古以来就有叫“南越”的民族居住在岭南地区,很少有汉人居住,所以当时并不存在汉语。秦朝时,秦始皇派兵南下攻占百越之地,数万汉人来到岭南地区定居,导致汉语在岭南地区传播。汉高祖封赵佗为“南越王”,统治南越土地。此时,许多汉人进入岭南,与南越杂居,逐渐改变了当地原住民的生活,促进了汉语的传播。虽然当时很多汉人南下,但与当地原住民相比,汉人还是属于少数。所以汉语在传播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受到土著语言的影响,两者相互融合吸收,这就是粤语脱离母体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动荡的状态。许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举家南迁,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人口迁移的第一次高潮。此时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汉语的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粤语和中原汉语已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可以称之为粤语的成长期。
唐朝
到了唐朝,随着广东汉族人口的进一步增加,一些居住在广州附近的少数民族汉化,还有一些人被迫迁徙到广西等地,粤语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受中原汉语的影响,粤语更加规范,进一步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的语言。唐朝是粤语越来越成熟的时期。
宋元明清
到了宋朝,粤语和汉语在中原的差距越来越大,已经站稳了脚跟。元明清时期,粤语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清朝中后期
清朝中后期,由于清朝闭关锁国,只剩下广州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外国人来中国是为了掌握粤语而不是北方方言。此外,许多北京官员经常学习说广东话,以便与外国人做生意。这直接导致了粤语在清末的流行。
摩登时代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当时在国会设立国语的时候,粤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呼声相当高。当时广东议员占有半数以上席位,粤语成为国语应该不成问题。但考虑到中国的统一,孙中山逐一游说议员,以中国北方方言为国语。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一票就是三票)落败,中国北方方言成为中华民国的国语。
1949之后,粤语作为本土语言被削弱。在中国大陆的“推广普通话”运动中,粤语的地位大不如前。粤语越来越接近北方方言,很多中国大陆的年轻人经常完全不知道粤语中一些特殊术语的发音。
语音方面
标准粤语/粤语粤语有很多古音。例如,标准粤语中“我”和“饥饿”这两个词的鼻音首字母“ng-”保留了中世纪的原始发音。
在声调方面,标准粤语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阴阳调格局,还从阴调中派生出一种中音的声调,是保留古汉语声调最完整的语言,在阅读和研究我国古代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标准粤语包含六种元音——p、-t、-k、-n、-m和-ng,没有像中国北方方言那样的卷舌、卷舌音、轻声等现象(这些北方方言特征是中古以后发展起来的,标准粤语在这些变化中并没有跟随北方方言)。
词汇方面
粤语保留了很多措辞古雅的古词,粤语中的很多词,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在中国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语词已经被废弃或很少使用。
比如粤语中“黏黏”叫“鹳”,“警官”叫“警官”。再比如粤语中常用于句末的语气词“忌讳”(现在常写成“忌”)。《诗经·郭峰·郑风·玉田大叔》中有“大叔善射禁忌,善避之”的说法;再比如“锅灶”(吃火锅),这是一种古老的炊具;“崖岩”(即“崖宽”)的意思是危险。在古代汉语中,它最初的意思是“悬崖边上的小屋”。其中“广”和“广”是古汉语中不同意义的不同词语,前者的意思是“茅屋”。悬崖边上的小屋意味着危险。);“西Xi”(现在粤语的意思是“闯祸”、“闯祸”;来自古籍描述衣服在水中行走的声音)等词语;另外,现代汉语中“走”和“走”的意思基本没有区别,但在广州话中,“走”是行走的意思,而“走”保留了古汉语中“跑”的意思。但随着汉语北方方言在广东的推行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广州话中保留下来的许多古语词在使用中有所减少。
语法方面
粤语中保留了后置、修饰语倒装等语法项目。比如在人名前加“A”表示亲密;公鸡倒成公鸡,干菜倒成干菜,勺子倒成勺子。由于粤语语法中许多修饰语的倒装,产生了许多非常特殊的句式。比如北方方言的“难怪”;粤语里是“得之不奇”或者“得之奇”。再比如北方方言的“我先走”;粤语的意思是“我先走”。这些都是古代中国人遗留下来的特点。
保留更多古代南越的底层组件。
古代南迁岭南的汉人与南越土著长期生活在一起,语言、文化、风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既有古汉语的成分,也有古南越的成分,是两个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现代粤语仍然包含了很多古代南越的元素,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
吸收更多的外来词
粤语借词主要来源于英语。港英时期,香港粤语中有很多外来词,影响了广东的粤语区。这些借词很多是中国北方方言不吸收的,比如“店”,就是北方方言说的;有的被北方方言吸收但译法不同,如北方方言中的“沙拉”翻译成粤语中的“沙拉”;很多外国人名字的粤语翻译也和北方方言有很大不同。比如美国第43任总统乔治·沃克·布,用北方方言翻译成“Bush”,粤语翻译成“Bush”。
从1980年代开始,随着香港、珠三角等粤语地区与内地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粤语借词,如" bus "、" tips "等逐渐进入北方方言。有时候,这些词被北方方言吸收了,就扭曲了。比如粤语“打车”(简称“打车”,在香港并不常见),被北方方言吸收为“打车”。
在香港说的粤语中,经常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比如通常用“file”(如果发“fai-lo”的音,有些文具店会写“quick work”);男警察或男老师被称为“先生”(女警察被称为“夫人”,女老师被称为“小姐”),加班被称为“OT”(来源于英语加班)等等。虽然很多英文发音都翻译成汉字,但香港人有时候会直接用英文字来表达单词,比如“feel”而不是“feel”,也没有相关的汉字来表达发音。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适应粤语的节奏,feel往往发音为少,失去了L的结尾,fax发音为“fac-si”以强调结尾。这种中英混合的习惯用法在香港很流行,在广东省的粤语区也逐渐增多。
它拥有大量不同于中国北方方言的独特词汇。
在粤语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不同于中国北方方言的独特词汇。其中一些词汇沿用至今,成为粤语的又一特色。日常生活中粤语有50%以上的词汇与北方方言不同。在科技领域,两者的差异相对较低,不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