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的民俗风情
应县的舞蹈种类很多,秧歌、抱跤人、高跷、车车灯、龙灯、腰鼓等等值得一赏,应县的地方剧梆子、二人台、耍孩儿、罗罗腔等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
高跷
高跷在应县形成了与其他各地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应先的高跷以快、巧、俏丽著称,一般由20人以上表演,跷子高一米左右,扮演《送妹》《断桥》《杀山》《三打白骨精》等戏曲故事。形式上多跑双出门、大十字、八角楼、等,在步供和队形上较秧歌简单,但好的高跷也有较大幅度的动作,如搞驾岗等村的高跷就能做到放叉、下腰、跳高桌等翻滚扑打的高难度动作。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约形成于明代后期,清代咸丰年间在应县已有演出。清末发展到盛期。旧社会,应县城里一年要唱十几台戏。除了庙会神戏外,还有各行业的愿戏,如正月初八吴真社(画匠)、正月十八关王庙(裁缝)等。这个剧种的上演剧目很多,大约300多本。在应县上演过的戏亦有数十本。
罗罗腔
源于河北,清中叶传入山西。本世纪30年代,应县西南乡有每年必唱罗罗腔之习俗。30年代,应县演员雷有旦功底扎实,表演细腻,年过花甲后还踩跷子扮演《卖绒花》《宝龙寺》的小旦,台步飘然自如,唱腔贺润清亮,给人印象极深,民间传有“看了雷有旦,三天忘吃饭”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