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乎上有一些人对《罗辑思维》的评价很低
我其实还替《罗辑思维》觉得挺惋惜的, 听了不少期,开始有些介绍的书还不错, 比如有一期《大国不能认死理》里介绍的徐弃郁的《脆弱的崛起》就非常好。但是这个节目的内容受到的批评肯定会越来越多, 是因为他选择的商业道路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矛盾:
1. 如果是按照开始的“替别人读书”的定位, 那么罗胖是可以保持比较客观谦虚的态度,但是那只会类似《开卷八分钟》那样, 成为一个不温不火的节目。
2. 但是在这个节目凑巧火了以后, 申音就提出了这么个“魅力人格体”的概念, 通过罗胖的个人魅力来吸引会员的无条件供养,作为一种商业模式。 可是为了达到这个魅力人格, 肯定就要让罗胖成为一个高于他自己的人( A MAN MUCH BETTER THAN HIMSELF), 不但要脱离原来“书本知识搬运工”的位置,装成本身就很有学问很有思想的样子, 而且对他讲的题材,也要有很明确的好恶态度,这样才会有人格魅力(因为人们不可能去喜欢一个看起来超然的人,而是会喜欢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 所以从那时开始, 罗振宇就是在扮演罗胖这个角色了。
3. 到了后来申音退出李天田接手后,罗辑思维更是在流量变现的道路上加速。 可是要怎么赚钱呢? 除了收会员费, 就只能卖东西和参加培训, 所以节目的题材就越来越偏向他们自己卖的书,而且节目的主导思想也越来越各种互联网思维了, 甚至有阵子罗胖和雕爷也混得很近,肯定被这家伙教坏了。
作为一种产品,罗辑思维恰恰放弃了对它最重要的部分---产品品质的打造。 其实对于这种节目, 知识策划人就是产品经理。 可是从最新这些期来看,罗辑思维的知识策划人就是原来近亲繁殖的那几个人,所以还会没底线地来知乎盗取谢熊猫君的内容,可见这块的能力非常薄弱,和罗辑思维的社会知名度根本匹配不上。看来注意力都用在商业套现上了。
“爱读书的人不用你说,不爱读书的人你说了也爱不上。说书的变成卖书的,谁之过?老罗之过还是商业之过?” 嗯, 罗辑思维本来有没有可能避免这种看上去要为青年指路,实际上只是想卖几本书的悲剧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