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去哪儿了

战国时期的历史总是令无数人为之热血沸腾,诸侯国的争霸称王也总是令人津津乐道,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兴盛和衰落其实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毕竟没有无缘无故的衰落和无缘无故的兴盛,秦国的逐渐强大和最终统一中原其实和秦国的历代君主密不可分。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关于秦昭王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但是说到被蔺相如吓到的那个秦王,可能更多的人会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秦昭王啊,那个好没有本事的秦王,其实秦昭王厉害的很,在位五十年,如果没有秦昭王,秦国就不会统一中原,成就中原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朝,说到秦昭王必须要说和氏璧,那么完璧归赵故事中的和氏璧后来去哪了,其实它后来的用途堪称玉中皇帝!

和氏璧的来历。

楚过有个叫做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一块美丽的玉,就把它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得到的结果只是一块石头,楚厉王一怒之下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楚厉王死了之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楚武王,楚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再次鉴别它,得到的结果还是一块石头,武王认为卞和在说谎,就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等到楚武王驾崩了,楚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流干了,楚文王听到后,派人问卞和哭泣的原因,卞和就说:?我不是为被砍了双脚而伤心,我是因为这玩意分明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心耿耿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而哭泣?,于是楚文王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卞和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机缘巧合之下的赵惠文王得到了闻名天下楚国丢失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事了,就对和氏璧垂涎三尺,就托人给赵王带去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这下赵王犯难了,因为他知道即使把和氏璧给了秦王,秦王也不会割舍十五座城池,但是不给吧,又怕秦国出兵攻赵。

就在这时,蔺相如出现了,带着和氏璧去秦国的章台去面见秦王了,之后发生的事情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的故事,也就是蔺相如不负使命揭穿了秦王想要空手套白狼的阴谋,秦王没有打算真的用城池交换和氏璧,蔺相如也机智的把和氏璧完整的带回了赵国,可谓是在外交上弱小的赵国赢了强大的秦国一局。

和氏璧后来的归属。

和氏璧被蔺相如带回赵国之后,好像就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其实和氏璧一直在赵国的国库里存放着,毕竟闻名天下的和氏璧怎能轻易丢失和赏人呢,时间在不断的向后推移,秦国统一中原的车轮一直在滚滚向前,秦始皇赢政灭了赵国之后,收缴赵国国库的时候,和氏璧就被赢政得了去。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赢政统一中原之后,苦思冥想想要用一个物品来表示自己的权威,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赢政打算制造一枚传国玉玺,这时候赢政就想到了自己得到的和氏璧,就打算取材和氏璧来制造一枚代表国家权威,代表皇帝尊严的国玺,工匠不负重任,倾尽精力终于雕刻而成,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和氏璧最终还是失传了。

赢政用和氏璧制造了国玺,就说明和氏璧并不是圆圆的像玉佩一般可以佩戴在身上的,应该是立体的并且很大的一块,国玺的存在,让封建皇帝集权多了一件信物,就是这样的一件国玺,也成了以后皇帝的必争之物,得到了这枚国玺就相当于受命于天,如果没有这枚国玺,也会显得自己底气不足,皇位得来不正。

因为国玺的意义,所以成为了以后想要坐上皇帝宝座那些人的必争之物,在加上秦王朝的短暂寿命,所以使得这枚和氏璧制成的国玺屡次易主,终于在唐朝之后再也没有了踪影,如果说玉中有皇帝的话,一定非和氏璧莫属,毕竟其被制成传国御玺之后,就成了最高权力-皇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