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筑城和守城战术中有关于守城战法方面的大致情况是怎样的?
针对攻城的战术、技术,最主要的守城战法,大致有下述几种:
抗”高临”攻方使用临车及高台(羊黔)战法,是企图制造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以便充分发挥弓弩及抛石机等远射兵器的威力,杀伤守军,破坏城防工事。因而,守军也就针对攻方这一特点,采取”以高制高”的方针,在城上建造”行城”(也叫台城)。行城一般高于城墙7米左右,行城顶上再筑约1.4米高的女墙。这样,连同城墙,总高度可达25米以上,以当时的生产技术,不仅无法制造如此高的临车,而且即使攻方积土为台,在时间及人力、物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行城外侧,悬挂”累答”,增强抗御能力,行城之上,配置有威力强大的”连弩车”和”籍车”等,以杀伤压制”羊黔”和临车上的敌军,挫败敌居高攻城的企图。正如《通典》所说:我筑行城”高于敌台一丈以上,即自然制彼,无所施力”了。
抗”蛾傅”使用密集队形和云梯、勾援等多种器械强登城墙的战法,其主要指导思想是以多取胜,用前仆后继的”人海战术”来发挥兵力优势。守军针对攻方这一特点,采用”以多制多”的方针进行对抗。即依托多种工事设施,使用多种杀伤手段,对付密集众多的敌军,以充分发挥防守作战各种有利因素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当敌军填塞(湮)护城河时,据守”冯垣”的守军,点燃柴草,以风箱鼓风,以烟火薰烧敌人。城上守军,也以”籍车”抛射烟火弹袭击敌军。烟火弹的做法是,以周长一围(两臂合抱)、长约55厘米的一段木料,挖空中间,填入炭火,略封两头。弹体落地后,木料燃烧发出烟、火,形成一道烟火障,同时溅出的炭火,可以烧伤密集的敌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扰乱和阻碍敌军填塞作业。
当敌军通过护城河向城墙推进时,城上所有远射兵器同时向敌军发射,据守冯垣的人员,也以弓弩、长矛等各种兵器射击和刺杀敌人。当敌军攻破冯垣、并通过障碍,开始用云梯等器械和密集队形登城时,城上守军,由正面女墙、侧面木楼和各个沿墙上下的”悬脾”中,以弓弩、籍车、滚木、石以及两刃长矛等杀伤兵器,由正面和两翼袭击爬城之敌。同时还点燃烟灶,并撒布细沙、柴灰、稻壳、草屑等物,薰呛、迷盲敌人。此外,还向下倾倒开水和投放燃烧的”累答”、”火”等,以杀伤密集的敌群。
当部分敌军爬至女墙时,战斗达到高潮。守军以连梃、长椎、长斧、长镰等近战兵器,打击和砍杀爬城之敌。敌军若乘夜暗爬城时,守军即点燃贮备的火炬,由女墙”爵穴”中伸出墙外照明。守军在火炬照明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爬城的敌军的行动,而敌人则不可能看清城上守军的情况,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假如部分敌人翻过女墙、登上城顶时,据守土楼的人员,当即依托土楼抗拒,待支援部队赶到后,相互协同,将登城之敌消灭于两”隔栈”之间的地段内。
对强攻城门的敌军,基本上采用相同的战法。在敌军受挫混乱或守军指挥官认为时机有利时,还可以打通”突门”,实施突然反击。
抗”穴攻”以地道作业破坏城墙,或利用地道潜入城内,都属于”穴攻”战法。守军通常采用”以穴制穴”的方针进行对抗。首先以瞭望、瓮听法发现和确定敌军进行地道作业的方位,然后向敌实施地道作业,与敌人地道贯通时,即以各种攻击手段挫败敌人穴攻。
守军观察哨除观察地面敌军情况外,还要注意观察城外景物和植被颜色的变化,以发现敌军进行地道作业的征候。当判断敌军实施穴攻时,即在城内沿城墙每隔10米挖一深约3.5米的井洞,井中放置能容40斗以上的空陶瓮一口,以薄皮革封口,挑选听觉灵敏的人员伏瓮监听,寻找声源,进而判定敌人作业位置。然后组织人员,与敌对向挖掘地道。每个作业组为50人,男女各半。作业方法是:先在地上向下挖一井状深穴,将挖出之土环穴口堆积成墙。由穴中向城外挖掘高、宽2.3米的地道,每掘进2米,即下降0.7米。向前挖至20米处,或估计已至城墙外侧位置时,即向左右横挖,再由横地道中以一定斜角与敌人所挖地道贯通。这样,既易于相接,又可以利用转弯处为依托与敌格斗,更可充分发挥弩箭的直射效用。作业时,边掘进,边随后沿地道铺设导烟陶管(陶管粗约一围,每段由长60厘米,相合为圆的两陶片组成)。先仰铺半片,中放糠皮、柴炭等易燃及发烟物质,然后盖上另半片,以泥涂封接缝,不使漏烟。管内易燃物要连接不断,但不得塞满。地道入口处修建发烟灶,每灶配备4个风箱。当接近敌人所挖地道时,以冲木冲开中隔土层,接通敌我地道,同时点燃发烟灶中之艾,以4个风箱同时鼓风,通过陶管将烟火压向敌人地道中。在陶管出烟口后,有持”连板”与矛的战士守卫,以防止烟火倒灌和保护陶管不为敌人堵塞。”连板”由若干盾形木板拼组而成,大小与地道截面相等,板上开有小口,可以发射小弩和伸出长矛。此外,地道内还放置有狗,利用狗听觉灵敏的特点,侦听敌踪。这是我国历史上使用”军犬”的最早记录。还部署有装备特制短柄兵器及钩拒的战士,以便在地道中杀伤和钩捕敌人。
如果敌军”穴土而入,缚柱施火”崩毁某段城墙,出现缺口时,守军即迅速以”柴搏”进行补堵。其方法是:在原城墙外侧位置的崩土上,埋设高4米以上的木桩,桩距约20厘米,将木桩连接为栅,然后用柴捆纵横交错地堆放于木栅内侧,并与木栅取齐。柴垛的高度和厚度,基本上与两侧城墙相等,以柴垛连接断墙,封锁缺口,情况允许时,还可在外侧涂抹厚泥,再以毛柴、土块、碎石等将柴垛填平塞满,尽可能使之坚实,以利日后能在上面建筑女墙。
抗水淹当攻方使用筑堤积水灌城的战法时,守军一般采取疏导的方法对抗。根据地形地势,在较低位置,挖渠泄水。或”十步为一井,井之内潜通,引泄漏”。也有的组织突击队,乘坐车贲船(双船并联,装有生牛皮制防护棚),一艘30人,***10艘,在城上远射兵器掩护下,实施突然出击,掘开敌军所筑堤坝。决堤不仅可以泄水,有时还可以倒灌敌营。例如前述晋阳之战,赵襄子就是乘夜掘开智伯所筑晋水大堤,使晋水反灌智伯军营转败为胜的。
战争、战术的发展和筑城技术的进步导致野战筑城迅速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