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白巷
晚风吹柳笛,夕阳在山那边。」
每当李叔同《告别》的旋律响起,总能勾起无限的回忆。
很多人对这首歌的评价是:我不知道我年轻时喜欢歌里的什么,但听着就已经是歌里的人了。
朴树曾经在一次演出中唱这首歌的时候哭了。歌还没唱完,他就已经崩溃了。
让这首歌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旋律,要归功于38年前的一部国产老电影。
影片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和精美的服装道具,却以清新朴实的故事和隽永动人的情节成为治愈了几代中国观众的经典影片,至今仍被奉为:
没有一部中国最好的诗意电影!
该片在豆瓣评分高达9.0,优于97%的正片,并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本期《被遗忘的国产类型片》,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部38年前的经典影片!
城南旧事
我对老北京的记忆
影片上映时间1983,上海电影厂出品。
影片改编自林的同名短篇小说,第四代导演吴执导。
那一年,该片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同时也走出了国门,成为第一批在国外获奖的作品。65438-0984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电影创意奖。
原著是作家林的一部回顾性自传体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南部一个四合院里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透过小女孩英子稚气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当时北京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深厚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导演吴在1981偶然看到了这部小说,立刻被它感动了。他曾经说过:
小说中浓浓的相思和淡淡的忧伤,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让他们充满了朴素而温暖的思想感情。
随即,吴着手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小说原著是五个人五段写的,分别是惠安亭,我们去海边吧,兰阿姨,雪球,爸爸的花儿走了。改编的时候,吴导删掉了一些情节。
然而,即使小说的全部内容没有被拍摄,电影也非常忠实于原著情节。
影片和原著一样,以小女孩英子的第一视角来讲述故事,借用她稚嫩稚气的双眼来看待身边的世界和人间的辛酸。英子虽小,却道出了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
整部电影没有刻意的悲伤,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完全秉承了散文诗一样的沉稳风格。
20世纪20年代末的北京,已经是隆冬时节。
每年秋天,运煤进京的驼队都会带着驼铃漫步进出京城。
早上,城南一条巷子里的一口井边上,附近的积水冻出了冰。
像往常一样,驼队来到一条巷子里的一户人家卸煤。
店主姓林,有个六岁的女儿叫英子。她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对周围的一切都很好奇。
看着停在房前的骆驼,呆滞的表情,嚼草的神态。
英子穿着红色的棉袄,忍不住学着骆驼的样子。她问她的父亲:
“骆驼为什么要挂铃铛?」
父亲解释说,骆驼怕狼,人家给他挂铃铛。当狼听到铃声,知道有人在保护骆驼时,他不敢打扰它。
这自然是一个成年人的看法,但对于还是个小男孩的英子来说,他对问题往往有自己的想法。
她认为骆驼的脚很大,走在沙漠里没有声音。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旅途的漫长和寂寞,所以在骆驼身上装上铃铛,给旅途增添一些乐趣。
父亲对女儿的想法不置可否,只说:也许你的想法更好!
离英子家不远,有个惠安阁。亭子里住着一个叫秀珍的姑娘。
她梳着一头大辫子,每天总是靠在门上,时不时叫出“小肉桂”的名字,附近的人都叫她疯女人。
英子对秀珍产生了好奇,但大人们不允许她接近秀珍。
尤其是马松家里的一个仆人,每次都警告英子:
“你就不怕惠安阁的疯子吗?」
大胆活泼的英子反驳道:
“她每次看到我都冲我笑!」
在回家的路上,我碰巧遇到了警察“红差使”队,人们都在看着,欢呼着,就当是看热闹。
英子不明白老北京这种处决犯人的老话,更不明白为什么围观群众拼命欢呼。
之后,马松带着英子去了附近的一家油盐店。商店里的那个人在把调味酱卖给一个和英子同龄的小女孩之前,让她很难唱一首小曲。英子气得主动接过酱递给她。
后来,英子又在胡同口的井里看到了那个打水的小女孩,才知道那个小女孩也住在附近,叫妞妞。
英子邀请女孩来她家玩,女孩没敢。她害怕英子家对面的那个疯女人。
英子回到屋里,碰到秀珍,一个疯女人蹲在门口,大着胆子问:
“小桂是谁?」
秀贞和英子一起走进房间,指着墙上的年画娃娃说:
“看我的桂姐长得多肥啊!」
秀珍的父亲听女儿在外面说这些事,马上就骂了起来:
“别闹了,别丢人。」
英子回家看到马松和附近卖火柴的老婆婆,窃窃私语,好像在谈论秀珍。
马松看到英子走过来就不说话了,但是英子这个人好奇怪,早就知道大人们在谈论秀珍的丑闻。
原来,秀珍爱上了来这座城市读书的大学生司康。两人私下决定终身,但后来大学生被带走,再也没有回来,而秀珍当时已经怀孕。
秀珍后来生了一个女儿,叫小贵子。她在家里觉得丢人,就被扔到城墙脚下,不见了。
自从失去了爱人和孩子,秀珍已经疯了。
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英子也到了入学的年龄。但是有空的时候,她经常和附近的女生玩,有时候还会去看看秀珍这个疯女人,日子过的好慢。
有时候英子会看到一些大学生回家找爸爸聊天,妈妈也会一直劝爸爸不要和那些人走得太近。
但是我父亲说:
“那些都是很棒的新青年!」
母亲接着父亲的话说道:
“啊,听说惠安阁的那个疯子也是……”
她还没说完,父亲就制止了她,示意她不要再说了。
听着父母的窃窃私语,正在练字的英子隐约知道一些东西,但又不太懂。
我只是觉得成年人的世界似乎总是很神秘。
后来,英子又去惠安阁看秀珍。秀珍有时会断断续续回忆起一些片段,提到小贵子脖子后面有一块蓝色的胎记。她还告诉英子:如果你以后见到小贵子,一定要让她早点回家。
夏天,英子在一个巷子里玩,看见一个女孩和一个高瘦的男人走在一起,男人穿着胡琴。
英子主动打招呼,女孩却被身后的男子赶离了巷子。
英子知道男人是女孩的父亲。
看到女孩不理自己,失落的英子去了惠安阁。秀珍看到她,热情地和她打招呼。
还用自己的指甲花和明矾捣碎,把小英的指甲染成红色,秀珍一边画一边回忆道:
“司康最喜欢我染红的指甲……”
那天晚上回到家,妞妞突然来找英子哭了。妞妞经常被爸爸打,弄得浑身是伤。
英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这么残忍。
但是女孩哭着说她现在不是父母生的,是被捡来的。
没过多久,一个雨夜,牛悄悄跑出家门。她告诉瑛子,她无法忍受养父母的殴打,想找到她的亲生父母。
她听家里人说,她在城门口被接走了。英子突然想起了之前马松和卖火柴的女人之间的对话,于是她又看了看女孩的脖子后面。果然,有一块蓝色的胎记——这证实了她就是小贵子。
姑娘不懂,英子就带她去了惠安阁。
秀贞见到走过来的女孩,立刻抱住她,嘴里念叨着:
“我的恶业桂香,你终于回来了!」
这时,远处传来火车汽笛声,秀珍赶紧给姑娘穿好衣服,说,我们要坐八点五十分的火车去天津,坐大船去天津,一起去找你爸爸!
收拾好行李,看着眼前的女孩。秀珍突然停下来,问面前的女孩:
“你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叫我妈妈。」
英子不明白,这个女孩到底是相信秀珍是自己的母亲,还是被一种从未感受过的母爱所感动,竟然大声呼唤自己的母亲。他们冒着一夜的大雨,上了一辆黄包车,离开了巷子。
英子被雨淋了,发烧了。等她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拦不住秀珍和那个女孩,倒在了雨里。
街上的报纸后来报道了一条新闻说:
一个带着小女孩的女人死于铁路附近的一场事故。
当英子再次醒来时,已经是在医院了。医生说她发烧昏迷了很久,差点让父母担心。
出院后,英子一家搬到了新窗帘胡同,英子也去了附近的常店小学读书。
她再也没有见过秀珍和那个女孩,但她忍不住想起他们。
一天下午,三个男孩在附近的一个巷子里踢足球,有人把球踢到了附近一个废弃院子里的草地上。
传闻这房子闹鬼,男生都不敢进去捡球。只有英子不害怕,主动走进草丛。
在草丛中,英子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精致的铃铛和一个铜茶盘。
这时男生叫英子快出来,英子就把东西都放回去,没找球就跑出了草地。
回家后,爸爸妈妈在谈话中提到,胡同口的张家被抢,一个铃铛被偷了。
英子在心里听着,她想起了下午在草丛里看到的一切。
第二天晚上,对小偷很好奇的英子又去草丛里找那些东西,看到一个人蹲在树下。
英子吓了一跳,不过好在那人看起来并无恶意,于是拿出一个球问英子,你是在找这个吗?
英子接过球,但他还是大着胆子和他说话。当他看到自己一直蹲在地上时,他问道:
“你是来拉屎的吗?」
男人没有脸红,反而笑着答应了。
看到英子对自己说话毫无顾忌,一副无辜的样子,男人敞开了心扉,主动和她搭讪。
得知瑛子在长甸小学读书,那人激动地说,他弟弟也在那里读书,而且学得很好。
英子开始对男人感到好奇。回到家,她没有告诉父母见男人的事。
此时,附近的警察正在挨家挨户调查,询问有没有遇到小偷或者看到可疑的人。
第二天下午放学后,英子又主动来到这片草地。看到那人蹲在这里,他又说话了。
这一次男人说了很多:
“他弟弟学习很好,但他自己的哥哥没有能力,他无法供弟弟上学。我已经迈出了这一步,但是没办法。我妈妈和哥哥不知道。你觉得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说完没等英子回答,悔悟的男人居然抱头痛哭。
英子其实不懂男人,她想安慰男人,就说:
“我不明白...太多人了,我说不清。」
接着英子又说:
“我们课文里有一课《看海吧》,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海,我分不清海和天,分不清好人坏人。」
男子听后似乎也想通了。他收起眼泪,回答英子:
“将来有一天,你会说出来的。」
第二天,放学后,英子又见到了警察队伍,都是年轻的大学生。
回到家,妈妈又在唠叨爸爸:
“今天,学生们又被枪杀了。你仍然招募他们。挺吓人的。别人看到你该怎么办?」
父亲只说母亲不理解,然后英子经常看到父亲默默为那些回家的大学生付出。
后来学校举行毕业典礼,同学们在课堂上唱《告别》。
英子偶然发现,获得一等奖的学生的哥哥,就是那天他在草丛里看到的那个人。
英子是真心为男人高兴的。
不久后,许多警察来到这座废弃的房子,邻居们都说便衣男子抓住了小偷。
听说小偷被抓了,英子非常担心草丛里的那个人,所以她赶紧出去看看。结果她看到警察带着那个男的路过巷子。
那人回头看着英子,脸上带着笑容,但英子看着他的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泪水止不住他的眼睛,因为她知道她又失去了新朋友。
转眼间,又到了秋天。英子的父亲突然得了重病,经常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
马松还让英子写了一封家书,说一切都好,只是很想念儿子小栓,希望在乡下的丈夫冯大明能带着孩子到城里去。
但是有一天放学后,英子看到马松哭得很伤心,就问她妈妈真相。
原来,马松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了,女儿也被丈夫卖给了别人。
马松伤心欲绝,但除了默默哭泣,她别无选择,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岁。
今年冬天来得早,父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得不长期住院。
放学后,英子拿着成绩单来到医院看望父亲,希望能让父亲开心。
因为自从他父亲住院以来,他母亲一直不允许瑛子来医院,说他父亲的肺病是会传染的。
但英子还是忍不住想念父亲,于是私下去医院探望。
病床上的父亲非常憔悴。他回忆起最后一次打英子的情景,于是他问女儿是否还记得。
英子回答道:“父亲的挨打太疼了,就算他想忘也忘不了。」
父亲心虚地问:“你还恨你爸爸吗?」
英子理智地回答,“我不讨厌。」
第二年秋天,枫叶飘落的时候,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英子家。
妈妈想和家人一起离开北京。临走前,一家人向父亲的坟前告别,久久不愿离去。
后来,马松也告别了林家,独自回到了家乡,成为了英子生命中消失的又一个路人。
英子,他的母亲和哥哥一起乘着马车渐行渐远,只有英子一个人回头看。
她想再看一眼,因为她知道,她将离开这个她长大的城市的南方。
她想记住这里的一切,记住那里所有的人,记住这里的秋天,记住这里的离别...
作为一部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片,《城南旧事》并没有采用常规的故事片结构,影片并没有很强的戏剧冲突。导演排除了由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组成的情节线索。导演只是非常详细地勾勒了旧社会老北京一条胡同里琐碎的日常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平淡,却以诗意的意象在一个寂静的地方展现了一幅老北京风情的复杂画卷。
整个故事从失去童贞的善良女子英子、为养活弟弟而被捕的小偷、单纯勤劳的女仆马松的家庭悲剧、贤惠善良的父亲终其一生的离世等角度审视了复杂的成人世界,甚至影片也只是学生运动和社会风潮的一个侧面刻画和铺垫。如此多的故事线索为电影填补了故事的深度和广度。
整部电影就像一首略带感伤的关于回忆的散文诗,在抒情和回忆中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人情。生于书香门第的英子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她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告别和失落。她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被迫去理解身边那些她过去不懂的事情。成长的残酷代价让英子一夜长大,她的童年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不断经历着失去和离别,这也是影片最精彩的地方。
影片女主角英子的扮演者,是导演吴偶然发现的小演员。她出演该片时才10岁。这部电影播出后,许多观众称沈洁为“中国电影中眼睛最清澈的女孩”。
连原作者林都称赞说:“这是我的英子。”。
说到这里,我们来说一下题外话。《城南旧事》上映后大获成功,但实际上影片拍摄时并没有版权。直到后来,林的儿子先生来到大陆,才得知母亲的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他只得到象征性的一美元报酬,然后这部电影被引进台湾省放映。
1991年,林先生在大陆考察时,专门接见了电影的主创人员,感谢他们将自己的小说重新搬上银幕,成为一段佳话。
电影的另一大成功无疑是片中浓浓的硝烟和愤怒。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对片中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留下深刻印象。北京的城垛,夕阳下的驼铃,繁华的街道...所有的场景在萧条和老年时期都是明亮而温暖的,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据说电影初期投资只有29万元,但为了还原小说中老北京的胡同原貌,剧组采用了用棚子搭建布景的方式。影片中的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小偷藏身的草地,都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工按照1:1的比例设置的。
外景确定后,导演吴并没有急着开拍,而是等了很久才开拍。目的是等待重现的“北京”老去。果不其然,几个月后,当屋檐上的草籽化为一撮随风摇曳的野草,当孤零零的院子里的假树桩被风雨打得面目一新时,一个林笔下的正宗老北京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至于很多观众看后都以为影片是在北京拍摄的。
由于筹备期太长,这部电影一再超支,比原来的预算增加了一倍,成本达到了57万。但也正是当时电影人精益求精的态度造就了这部跨越时代的经典。
不幸的是-
在如今商业至上的中国电影市场,再也拍不出这么纯粹干净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