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破官场沉浮的状元卷子,现在收藏在哪个地方?

众所周知,古代要想出人投地,就“便捷”的方式是“考状元”。而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也顺应而生,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盛行了1300多年,期间***产生700多名状元。然而,因为朝代更迭和战乱的影响,历朝历代的状元卷保存下来的很少。

据悉,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内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就是稀世宝物,它填补了我国明代科举考试档案的空白,是海内外孤本。

赵秉忠出身于官二代,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但他没有当纨绔子弟,却勤学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明万历二十六,25岁的赵秉忠时高中状元。

据悉,赵秉忠参加殿试时,皇上钦定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在状元卷中的2460个字虽然不是最长的,但却凝聚了赵秉忠对治国方略的深入思考,他围绕“实政”和“实心”这两个中心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阐述了治国方略等。

因此可以说赵秉忠的2460个字是字字千金,引人入胜。再加上他又擅长法,字写得龙飞凤舞,极为工整美观,获得了考官们的一致认可。据说,金殿问策之时,万历皇帝接见了他,赵秉忠对答如流,口才极佳,万历皇帝于是亲自在他的考试试卷上写了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并将他的状元卷赏赐给他。

赵秉忠如获至宝,他把状元券悬挂家中,格外珍惜。之后,他在仕途上平步青去,竟然官至礼部尚书。

身居高位不胜寒,赵秉忠因为为人刚正,为官清廉,得罪了朝中不少权贵,遭人攻击,后被罢官回青州老家。赵秉忠死后,其状元券被子孙很好保藏了下来。

光阴如水,时间很快转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州市文物所主动找到了赵秉忠的后代赵焕斌。

原来,赵家人都以祖辈上出了个状元为荣,殿试卷更被看作传家之宝,从来秘不示人。一辈辈的赵家后人把状元卷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历经了几个朝代的更迭战乱,都是舍命保护下来的。

状元卷传到赵焕斌手下更是如此,据悉,1942年和1960年,因为家乡闹饥荒,赵焕斌两次闯关东,每次都将状元卷缝在破皮袄里带着。在东北的几年,赵焕斌每夜都枕着用破皮袄包着的状元卷当枕头,视状元卷如护身符。

赵焕斌把状元卷视为生命的全部,但当百青州市文物所找到他时,他却将状元卷捐献给了国家。

就这样,状元卷于1983年收藏在青州博物馆后,该馆名声大振,国内外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而主动捐献状元卷的赵焕斌及后人却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