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 [古希腊]伊索》读后感

作品提要

《伊索寓言》多以动物为喻,通过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教导世人做人的道理。这里选取了《狐狸和葡萄》、《乌龟和兔子》、《普罗米修斯和人》、《好开玩笑的牧人》等数则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狐狸和葡萄》讽刺了自欺欺人的心态; 《乌龟和兔子》通过巧妙的对比,赞美了坚持不懈的品质; 《普罗米修斯和人》则是对人面兽心者的讽刺; 《农夫和他的孩子们》则说明了勤劳的美德远胜于财宝。

作品选录

狐狸和葡萄

一只狐狸正饿得慌,看见一处葡萄树上挂着串串葡萄。他很想摘它们,但摘不着。狐狸离去时自言自语地说:“它们还是酸的。”

有些人也是这样,他们本来能力弱,办不成事情,却推诿于时机不适宜。

农夫和他的孩子们

有个农夫临终,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懂得种地。

他把他们叫来,说道:“孩子们啊,在一棵葡萄树下面埋藏着我的财宝。”

农夫去世后,孩子们拿起锄和镐,把他们所有的田地都翻了个遍。他们没有找到财宝,然而葡萄却给了他们好几倍的收成。

这则故事说明,对于人们来说,勤劳就是财宝。

农夫和蛇

冬天,农夫看见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拿起来放在怀里。

那蛇受了暖后恢复了本性,咬了恩人一口,使恩人受了致命的伤。

农夫临死时说道:“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恶报!”

这则故事说明,对恶人纵然极度仁爱,他们的本性也不会改变。

猫和老鼠

一所住宅里有许多老鼠。猫知道了,便去那里,把老鼠一只只抓了吃了。老鼠不断遭捕杀,便躲进了洞里。

猫捉不着老鼠,便决定用计策把他们引出来。于是他爬上一个木橛头,吊在那里装死。

有只老鼠偷偷探头张望,看见了猫,说道:“喂,你即使成了皮囊,我也不会到你那里去的 。”

这则故事是说,聪明人吃过一些人的亏,便不会再上他们的当。

宙斯、普罗米修斯、雅典娜和摩摩斯

天神宙斯、普罗米修斯和雅典娜给世间造物时,宙斯造了牛,普罗米修斯造了人,雅典娜造了房屋,然后让喜好挑剔、责难的神摩摩斯来评判。

摩摩斯针对他们的作品说道: 宙斯造牛有失误,没有把眼睛安在牛角上,好让牛看见他撞到什么地方; 普罗米修斯也有失误,因为他没有把人的心安在体外,好使坏人无法隐藏,每个人心里在想什么都能一目了然。至于雅典娜的造物,摩摩斯说,雅典娜应该给房屋安上轮子,使得若有人与坏人毗邻时,可以很容易地迁徙。

宙斯对摩摩斯的指责很气愤,就把摩摩斯赶出了神界奥林波斯。

这则故事是说,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完美得无可挑剔。

穴鸟和大鸦

有只穴鸟个儿比其他穴鸟都大,因此瞧不起自己的同类。他跑到大鸦那里去,认为自己应该和大鸦一起生活。

大鸦们辨认出了他的模样和声音,攻击他,把他赶走了。

那只穴鸟被大鸦赶出来后,又回到穴鸟们中间。穴鸟们对他的傲慢很生气,不愿再接受他。

就这样,那只穴鸟两边都没有了住处。

有些人也是这样,他们离开祖国,投靠异邦,结果既不受异邦人尊重,也遭同邦人厌弃。

狼和小羊

狼看见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想找个合适的借口把小羊吃掉。

当时虽然狼站在上游,但他仍然指责小羊把水搅浑,不让他喝水。

小羊回答说,他只是用唇沿喝水,而且他是站在下游,不可能把上游的水搞浑。

狼撇开这个借口,又说道:“那去年你骂过我的爸爸。”

小羊回答说,那时候他还没有出生呢。

这时狼对小羊说:“尽管你很善于辩解,难道我就不能把你吃掉?”

这则故事是说,对于那些存心作恶的人,任何合理的辩解都不起作用。

好开玩笑的牧人

有个牧人赶着羊群到离村庄较远的地方去放牧,经常喜欢开这样的玩笑: 他大声呼喊,召唤村民们,说是有狼进攻他的羊群。有两三回,人们从村里惊慌地跑来,然后大笑着回去。

后来,狼真的来了。狼开始扑杀那个牧人的羊群,牧人放声呼喊,人们以为他又像往常那样,在喊着开玩笑,就没有理会他。结果,牧人损失了他所有的羊。

这则故事说明,喜欢说假话的人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当他说真话的时候,也没有人相信他。

普罗米修斯和人

普罗米修斯奉主神宙斯的命令,创造人类和野兽。

宙斯发现创造出来的野兽太多了,充斥世间,就要求普罗米修斯毁掉一些野兽,改了造人。

普罗米修斯执行了命令,但结果由那些野兽造出来的人具有人的形象,心灵却仍带有 *** 。

这则故事适用于那种愚蠢而野蛮的人。

乌龟和兔子

乌龟和兔子争论谁跑得快。他们约定了比赛的时间和地点,出发了。

兔子自恃天生快捷,不把赛跑放在心上,竟然在路边睡着了。

乌龟知道自己跑得慢,一直不停地奔跑,就这样从睡着的兔子旁边跑了过去,夺得了胜利的奖赏。

这则故事是说,奋发进取往往会胜过恃才自负。

(王焕生 译)

赏析

《伊索寓言》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对欧洲寓言的创作影响很大。由于资料的匮乏,其作者到底何许人也,文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伊索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获得自由,因遭人不满被谋害; 有人认为书的创始者是埃塞俄比亚人陆克曼,他的语言被称为“埃塞俄比亚语言”,古希腊人翻译后冠以“伊索”,就是“埃塞俄”的谐音; 有人认为“伊索”这一名字仅仅是后人的假托,历史上本无伊索其人……不可否认的是,《伊索寓言》已跨越空间,超越时间,成为千百年来东西方妇孺皆知的经典读物,融于书中的幽默与诙谐,睿智与巧思,拥有着深远的影响。

寓言的目的在于讽刺和教谕,即借助浅显的故事或针砭时弊,或褒扬善举,或谴责恶行,或道出人生真谛。读者在阅读中自省自悟,在迂回曲折中豁然开朗。庄子曾提到“寓言十九,藉外论之”,指出寓言是借一定的比喻寄托要表达的意思。唐代刘禹锡说:“放词乎无方,措旨于至适,其寓言之徒。”认为寓言的行文可以异想天开,而旨趣则应当归于适当。黑格尔曾把“寓言”归为“比喻的艺术”,既是比喻,则有“本体”和 “喻体”。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指向同一: 寓言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

《伊索寓言》作为永恒的经典,开启了寓言“画龙点睛”这一模式,书中以大量的动物为主人公展开故事,各种各样的动物莫不代表一种类型的人,故事最后,多以简单明了的寓意收场。下层人民辛勤劳作的高尚之德,圣贤之士的智才胆识,忤逆之徒的非分之思,卑微小人的猥琐之举,命中注定的无可奈何,是非曲直的人情世故……均见于一则则仅几百字的故事中。许多寓言描写了当权者的蛮横,如《狼和小羊》的故事: 狼想吃掉小羊,故意找茬说小羊弄脏了他喝的水。当小羊辩解说不可能弄脏他喝的水,因为狼在上游,水是从上游流到下游,狼又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狼的坏话,当小羊再次辩解后,第三次狼就再也不容许小羊辩解,扑过去把小羊吃掉了。此故事揭穿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有权者胡作非为,无法无天,贪婪残暴,致使贫苦百姓无法平安生活下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蛮不讲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寓言富含人生哲理与道德训诫意义,如反对骄傲而崇尚自强不息的精神(《乌龟和兔子》),勤劳才能致富(《农夫和他的孩子们》),对于恶人不能滥施同情(《农夫和蛇》),等等。从中可以见出作者批判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缺陷,总结人生经验,进而告诫人们应该如何完善自己。人们在大笑之余反观自身,往往恍然大悟,如饮醍醐。正如法国寓言家拉封丹所说的“使唤动物来教训人类”。

《伊索寓言》并非纯希腊的,它的异域色彩相当浓厚。文中的许多动物如骆驼、大象、猴子都不是希腊的动物,他们都源于异国他乡——利比亚、埃及等地。同时,据考证,《伊索寓言》里有250则以上的故事系后人添加,有几则缺乏新意,类同笔墨游戏,故事格调不高,寓意亦牵强附会……整个文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并非字字珠玑,篇篇佳构,败笔间或插于其中,待于读者分辨。

除此之外,伊索寓言奉行的基本信条是“人生在世独善其身,他人有难落井下石”。在伊索笔下,不论人间社会,抑或动物世界,崇尚的似乎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虽有警世良言,不免有些不符合我们的理念标准。因此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的卷二里就以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为例,认为小孩子看了之后不会同情上当的乌鸦,而是羡慕狡猾的狐狸。而钱锺书在《读〈伊索寓言〉》中则一反卢梭“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的观点,认为《伊索寓言》之所以不适合作为儿童读物,是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同样的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和思考,通过批判的思维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生知识”,也体现了《伊索寓言》的魅力与价值之所在。

(武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