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本妈妈的电影完成了

在网上找的,没见过。

《秋怨》是我看过的许鞍华的最新作品,也是我收藏的她最老的电影。同样是黄昏,同样是一个人静静的看书。沉淀下来的是淡淡的乡愁和伤感,浓浓的母女温情。据说这部电影是半自传体的。许鞍华的母亲是一名日本妇女,在战争期间被困在中国。难怪她也有同感。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自行车车轮的定格画面。但是,它是经过处理的,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其实仔细看也看不出来。你以为平静的湖面上有轻微的涟漪。直到电影真正开始,车轮一转,肖恩(张可颐饰)才骑着自行车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肖恩在伦敦大学的最后一年。她甚至得到了BBC的面试通知,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香港,因为她要赶着去参加妹妹小惠的婚礼。正所谓“近我村,遇我人”,肖恩的返乡因其自身的经历而带有一种独特的忧郁。影片开始在这里穿插了很多回忆,从此整个情节在回忆和现实的交织中展开,传递出一种怀旧和悲伤的感觉。

回到香港后,与母亲葵子(陆)的第一次交流表明,母女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影片的张力就在这里。

原来葵子是日本人。抗日战争结束后,她被一名中国军官(李子雄饰)救下,出于感激,她和丈夫独自留在了中国。由于不熟悉中国的语言和习俗而被婆家冷落,她感到没有安全感,空虚和孤独,甚至连自己的女儿肖恩也与自己有很大的差距。直到丈夫搬离广州婆家,她才逐渐融入香港女性的生活圈子,成为一个喜欢打牌玩乐的家庭妇女。

大女儿肖恩从小就对爷爷奶奶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对母亲却一直漠不关心。她妈生气,她爸搬去香港,她还愿意留在广州。当我成年后搬回香港时,我发现自己与我的母亲、父亲和这个家庭格格不入。绝望的她决定抛弃家庭,独自搬到学校宿舍。即使她父亲在离开前告诉她,她母亲是日本人,她也无法理解这和他们冷漠的母女关系有什么关系。

毕业后,肖恩直接去伦敦上大学。对她来说,香港的家似乎只是一个码头,一个渡口。而我自己,像一个永恒的过客,无牵无挂;只有广州能勾起我心中那不停的悲伤。这也是为什么肖恩无论在哪里,总是在广播里关注中国,在电视里关注另一边的广州和文革。

事实上,肖恩对葵子的感情是复杂的,不仅因为她从未受到母爱的呵护,还因为她没有尽孝父母。在改善母女关系的问题上,她无疑是积极而耐心的。至于最初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完全是因为时机不对。

机会来自姐姐小惠的远嫁。

小惠结婚并移民加拿大,但肖恩第一次别无选择,只能独自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最初的几天无疑是一种折磨。幸运的是,肖恩很有耐心。当葵子做出去日本探亲的决定时,忐忑不安的女儿毅然和母亲踏上了另一段旅程。只是到了日本,当周围的一切突然变得陌生——陌生的风景,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人情,我只能低头,感到孤独和恐惧——肖恩完全理解了母亲那些年的处境,理解了那种常人无法理解的“访秋怨”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母女深情的依偎中,温柔的拥抱足以化解任何埋藏在心底的委屈,足以沟通任何母子的心灵!

最终,肖恩得以回到她心中唯一的“家”,见到了她深爱的爷爷和奶奶,尽管他的爷爷在文革中因受迫害而中风。只有当我回到这里时,肖恩才知道这是她永远的家!

然后是肖恩的一段独白,也是影片的最后一声叹息:

“我看着妈妈的背影,觉得好像理解了她的心情。我不是曾经绝望地抛弃过什么吗?只是那年我才15岁,我妈都快50岁了。她还有机会像我一样得到救赎吗?”

我不是女生,也许我无法理解母女之间某些感情的独特复杂性,但这并不妨碍我欣赏这部电影;就像很多女生不能像我一样,对一条贯穿其中的父子兄弟之情有真实而切身的体会一样,这依然影响不了她们对它的喜爱。

后来才知道《秋恨之旅》的片名来自粤剧著名歌唱家白驹荣的南音;在台湾省,有一个台湾女歌手叫曾淑勤,她曾经唱过一首歌叫《旅途中的秋怨》。歌词很美,很贴近我的心。/nibenchu/blog/item/f 3c 9 dcdeecf 7615 BCD BF 1a5d . html

/playlist _ show/id _ 1450847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