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鸟读后感

寒假来临,难得清闲,于是捧起澳大利亚女作者科林.麦卡洛的《荆棘鸟》看起来。《荆棘鸟》是一部世界著名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麦琪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的故事。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麦琪。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

 

本书所写的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帕迪?克利里应无儿无女的老姐姐贵夫人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子菲奥娜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孙辈、才华横溢的演员朱丝婷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整整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贯穿全书的线索是麦琪与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纠葛。拉尔夫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不惜用尽心机钻进天主教会的核心,施展其手腕,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可是作为一个有血肉之躯的盛年男子,他又禁不住感情的诱惑,从而酿成了他深刻的内心矛盾以及有意无意加于麦琪身上的无法摆脱的痛苦。这个企图凭借宗教外衣实现其个人野心的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之徒,在内心里没有一丝半点对宗教的虔诚。我们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欲念对人性的残害,却不会对他寄予同情。至于女主人麦琪,她为了和上帝争夺自己倾心相爱的拉尔夫,可以说奋斗了一生,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个人物的命运是有其典型性,并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意义的。通过书中一些人物的描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嫉妒和偏狭。从这一点上说,《荆棘鸟》不论在反映澳大利亚一部分人的生活方面,还是在反映罗马教廷幕后斗争方面都能使我们了解到不少东西。书中的人物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反角色之分,每个人物都独具个性特点鲜明。而且,他们的弱点和缺陷恰恰让我们更轻易而心甘情愿的接受他们,认可他们,甚至融入他们。 每次看到书架上的这本书,都感觉置身那个黄色的澳洲内陆地带,感觉自己和麦琪一起顶着卷有飞沙的干燥的风坚决的行走……我时常想起麦琪的一段话,大概是说,我们知道痛苦是自己造成的,却就是任性地不肯放弃,我们把荆棘刺入胸膛,并且唱着自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歌。“世界上有一种鸟,一生只歌唱一次,一旦它离剿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荆棘上,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它的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就连天堂里的上帝也摒吸聆听”

这是一场凄美绝伦又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我因此被麦琪的执着而深深感动,也更深一层地领悟到书名为何为荆棘鸟,我想世间不仅仅指爱情,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你有荆棘鸟的精神,为自己的理想泣血而歌,曲终而命竭,就一生无憾了。

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