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围魏救赵 意思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攻其所必救,调动消灭敌军,同时解除被敌军围困的友军危难。出自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意思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弧齐国求救。齐国派孙膑带兵往救。孙膑见魏国的主力部队出征在外,国内空虚,就带兵直接进攻魏国,迫使魏国撤军邯郸,回师本国。齐军乘机在中途拦截伏击,大破魏军,从而解了赵国之围。(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后以“围魏救赵”指一切与此类似的战术!
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本来要去帮助赵国解围,但却去攻打魏国,迫使魏国军队回来防守,使赵国解围
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膑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示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美军袭日背景 日本从1941年中开始向东南亚的发展引起了这个地区主要强国的不安,十年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发展的不满顶多局限于递交外交 *** 书,但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荷兰殖民 *** 对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战略物资,尤其是钢和石油。这一步对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有威胁,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东南亚的活动,回到谈判桌边。罗斯福下令让舰队驻扎在珍珠港(由于它离日本比美国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对日本是一个直接威胁)也是这个目的。罗斯福认为这个决定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当理查逊上将对这个决定提出 *** 时,他将理查逊解职。但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反应似乎只是加强了日本军方的决定,占领和利用这个地区。日本的石油产量很小,而提炼的石油的储藏更少,因此禁运对日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日本 *** 决定占据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资源作为对禁运的回答。他们不能假设,假如他们开始行动了,美国会在一旁袖手旁观。这是山本五十六考虑事前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 他袭击珍珠港的海军基地的主意是实现这个战略目的中的一个战术步骤。日本资料显示山本于1941年初开始考虑袭击珍珠港。数月后,在做了一些预先考察后,他被批准开始准备这个行动。日本海军内部有强烈的反对这样一个行动的力量。山本威胁,假如这个行动被中止的话,他将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昭和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这个行动正式被批准。11月,在另一次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出兵太平洋的决定被批准。在11月的会议上还决定,只有在美国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况下才放弃这次行动。 同样是因为日本后方需要大量战略物资而不得,美国等国拖延或者不给予,表明刻意削弱日该国家力量,使得本来战斗力空虚的日该国内,物资也短缺,达到了利用自身优势削弱他国的目的,接着就是等待机会. 日本袭击珍珠港,使得美国不论是不得已还是主动出击,都具有正义的前提,师出有名,而美国在欧洲战场上且不论,单看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举动,基本都是避免在中国的大面积正面战场上和日军纠缠,当然美军也没有那么多兵力,美国选择靠近日该国土或者周围领域和日军激战.最后当然是用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最终的投降. 美国巧妙的利用围魏救赵计策,特点是主动制造敌对国的弱点或者虚弱的地方,避开敌对国精锐的正面部队,打击其根本的但是最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