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在电影院吃爆米花的行为?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纯粹的美国习俗,所以这里的答案其实是美国人为什么要看电影吃爆米花。这种习俗和看电影的行为结合在一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吃爆米花一直是美国人休闲娱乐的主要零食。至少从20世纪初开始,很多人在看体育比赛、杂耍节目、去游乐园的时候都会吃爆米花。但刚开始的时候,和看电影的关系并不密切。1905镍剧场的兴起,让看电影成为前所未有的大众娱乐活动,同时也将各类真人综艺节目边缘化。此时,卖爆米花只是镍币影院周边一些商贩的自发行为。

1965438+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豪华的电影宫取代了镍币影院,成为电影消费的主流场所。当时电影从业者的心理是尽可能提升电影的地位,使之高贵时尚,从而与底层民众的娱乐形式相区别。高端电影宫殿的目标是与欧洲的歌剧院竞争。谁会在看歌剧的时候吃爆米花这种平民食品?所以电影宫的主人是反对爆米花和各种零食的。另外,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零食利润不足的概念;二是会污染电影院的环境,而且很难清洗。镍币影院地面上的垃圾让人揪心。

即便如此,大多数电影观众并不认为在电影院吃零食是可耻的。大部分电影院门口都有卖零食的小贩,很多观众会买回来带进去。

20世纪30年代后,爆米花和零食正式进入电影院。主要原因是经济上的。大萧条时期,电影院经营困难,增加收入的压力很大。因此,一些不隶属于五大工厂(派拉蒙、米高梅、华纳兄弟、福斯和广播电视)的独立影院开始销售一些简单的糖果。他们尝到了甜头,于是这种做法迅速传播开来。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每个电影院都有自己的食堂。

糖果之后是爆米花。20世纪30年代末,爆米花自动贩卖装置成为电影院的标准配置。为什么要爆米花,当然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理解。爆米花制作简单,它的香味对等待的顾客有很大的诱惑,而且价格便宜。它是大萧条时期美国消费没有下降的少数食物之一。此外,爆米花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改进,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臭味。

爆米花攻占电影院,其实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电影大众化路线的一次失败。

爆米花进入电影院后,年产量猛增20倍。它的普及甚至带动了玉米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

二战时期,控糖和爆米花成为看电影时唯一的零食选择。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爆米花行业和好莱坞电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不过,外界对爆米花进电影院也不是没有批评。在40年代的报纸上,经常有批评看电影、吃零食等不良习惯的文章,也有人发出“电影礼仪”等指引,劝说观众放弃吃爆米花。

对了,二战结束后,糖管制解除,可乐等软饮料开始进入电影院。

爆米花等零食的销量对观影习惯也有很多影响。比如二战结束后的几年,即使是不太长的电影也有幕间休息,就是为了给电影院提供第二次卖零食的机会。

20世纪50年代后,免下车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观众在车里吃东西更加自由。电影院周围出现了小餐馆,不仅卖爆米花和可乐,还有热狗、冰淇淋、奶昔、三明治、咖啡、汉堡、薯条和披萨...60年代以后,小吃经营越来越系统化、专业化,这无疑成为电影院利润来源的一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