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没有宰相制度,为什么叫“宰相刘罗锅”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也算是位列宰相了,而影视作品或民间传说中为了凸显主人公的地位,便以世人都比较熟悉的宰相称之。
明清时期,“宰相”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限定特指“最高行政长官”一人,只要是国家最高决策层的行政长官,都可以视为宰相的,比如康熙时期的内阁大学士纳兰明珠,当时就被称之为“明相”,索额图则被称之为“索相”。
这里的“相”,指的就是宰相之意,到了雍正时期,军机处成立,属于国家最高中枢机构,此时有资格被称之为军机大臣的,一般都可视为“宰相”,乾隆时期刘镛被视为“宰相”就很正常了。
其实和珅也是可以被称为“和相”的,但要分在什么时候,比如他在担任礼部侍郎的时候就不能这么叫,此时离最高行政机关还差得远呢,后来进入军机处,并任文华殿大学士之后才可以。
扩展资料: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
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八十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百度百科—宰相
百度百科—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