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有几种
苗族舞主要有芦笙舞和鼓舞两大类,芦笙舞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鼓舞是一边击鼓边舞的苗族民间舞蹈,鼓为木制,以牛革蒙于两端,置于架上敲击。苗族“鼓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习俗性芦笙舞是每年过“花山节”时跳的,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
表演性芦笙舞一般都在节日或集会中以竞技或献技的方式进行表演。
祭祀性芦笙舞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的。因为要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表现出对祖灵的尊敬和怀念,所以这种舞蹈动作稳重、迟缓。
礼仪性芦笙舞也因其活动时的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特点。动作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是这种舞蹈的特色。
花鼓舞的活动形式是由两人各持两根尺许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另有一人持单棒居中击鼓腰作为伴奏,两者节奏要求统一,动作讲究对称。
团圆鼓舞是一种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时由一鼓手在场子中央击鼓伴奏,参加舞蹈的人则围绕着他,踏着节奏明快、时轻时重的鼓点,晃手摆腰的绕圈而舞。
单人鼓舞是湘西苗族普遍喜爱的表演性舞蹈,常在欢庆丰收及其它传统节日里表演。可分为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两种。
猴儿鼓舞是一种技巧性较强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舞蹈的内容主要是表现猴儿进庙偷吃供果时无意中敲响了更鼓后惊慌和对鼓嬉戏的情景,极富戏剧性。
踩鼓舞是种女子自娱性集体舞蹈。舞蹈者因以佩戴银头饰、项圈、手镯,穿着厚实的花衣长裙为美,动作受到一定制约,使舞蹈相应的形成一种自然的甩手摆腰、轻轻地抬腿踢脚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