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什么地方有蜱虫
从2007年5月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监测发现此类综合症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据了解,河南此次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友情提醒
●防虫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除虫 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治疗:早发现是关键
专家介绍,发烧后要密切注意血小板是否减少,延误治疗会引起并发症
在2007年,河南省疾控中心收到信阳上报的三个疑难病例。三个患者都是不明原因的高烧,伴严重的胃肠疾病。经检测,他们的血小板和白细胞都有明显的减少。
这暴露了现行医疗体制的管理问题,也说明基层卫生防疫和医疗基础都太薄弱。如今,悲剧已然发生,如何更好地亡羊补牢,显然必须尽快提上政府疫情防控的工作日程。
河南商城今夏多人被一种叫蜱的虫子咬伤后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主要原因在于,多数患者在治疗时存在误诊,多例死亡者初发病时首先找的都是村医,且都被诊断为普通感冒。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公室8日晚对外通报,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蜱虫会传播“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业界将这病称为“无形体病”。尽管目前对“疑似无形体病”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还不太了解,但只要诊断准确、治疗得当,该病是完全能治愈的。但是,小小的蜱虫为何会夺去多条人命呢?而且这也并非“怪病”,病因和治疗都很简单。
报道中说,“疑似无形体病”早在2007年就出现了,卫生部也于2008年2月就下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今年5月24日,国家疾控中心也派员到当地培训医生和乡镇负责人。可以看出,尽管针对该病培训了基层医务人员,但一些基层医务人员并没有遵照《指南》操作,从而出现误诊误治,或延误治疗。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医生故意误诊,比如诊治时先打盐水,以更多牟利。
这暴露了现行医疗体制的管理问题,也说明基层卫生防疫和医疗基础都太薄弱。具体表现为,上级医疗部门培训完基层医生后,并没有进一步采取措施,让培训工作获得真正的实效。而培训的本来目的,就是要让基层医生获得科学诊治该病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督促基层医生按培训的指南诊治病人。
基层医生是否按培训方法行医,不能任其自愿自觉,而必须加强监督。显然,在这一环节上,相关主管部门并没有尽到全责。于是,有些村镇医生出于种种原因,误诊或有意拖延患者病情,以致出现问题后,当地管理部门要用“维护稳定”遮掩管理不当的责任。如果能建立稳定的医疗检查制度,各地的医政部门或疾控中心定期查看基层医生的具体执行情况,尤其是在重大疾病流行时加大检查和追责力度,就可以提前纠正和预防医生的差错。这是事前的制度性纠偏。
此外,还需要认识到,在公***卫生防疫问题上,不能仅仅依靠力量本就薄弱的乡、村医疗人员和设施,而是必须首先加大政府的防疫、免疫、诊疗力度。小小蜱虫夺去多条人命的现象说明,由于基层卫生防疫和医疗基础的薄弱,前者事实上无力甚至延误了对疫情的防控。如今,悲剧已然发生,如何更好地亡羊补牢,显然必须尽快提上政府疫情防控的工作日程,尽全力做到避免下一个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