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闯入的旧时光

@唱片搬运工提到“我第一部电影的配乐”这个话题,让我想起来了,但是他以前说的那张专辑真的很经典,我要说的那张暴露了我的年龄。

《霹雳舞》,估计大部分孩子都没听过这部电影的片名,和我同龄的叔叔阿姨们肯定会记得这部电影。还好我们还没到跳广场舞的年纪,不然还会有人跳广场舞。好吧,我说它的英文名是Breakin。现在大家都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了。关于破门我不想多说,请百度。

1987,一方面,国内文化市场还处于未完全开放前的躁动阶段,太多的年轻人渴望流行文化,而他们所能看到的外部世界又狭隘可怜,没有互联网,没有消费杂志,没有综艺节目...人们还在许多新潮的人拉出的磁带里寻找流行趋势;另一方面,海外文化势力跃跃欲试,伺机而动。齐秦的《狼》已经在全中国传唱。那一年,在没有任何预兆和宣传的情况下,美国电影《霹雳舞》在中国上映。当时我无法告诉你这部电影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也没有找到一个可靠的统计数据。但是,那时候的年轻人,都是以看到霹雳舞为荣,以看不到为耻。如果让我整理一下中国电影放映的历史,我一定会为这部电影留下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记不太清楚当时的电影院音响是什么样子,但我还是依稀记得当时的电影院很大。楼上楼下,单双号分开,差不多都挤得满满的。整部电影我一直很激动,有些章节激动得喘不过气来,只好又看了一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些电影在放映期间看了两遍,这是我能记得的第一部。后来,似乎有三次晴天,纽约抢劫,这是它,盗梦空间...剩下的我就不记得了。后来的影像时代,VCD时代,DVD时代,现在的蓝光时代,我都收藏重温过这部片子。然而我只看到了我年轻的旧时光,一部过时的舞蹈片已经不能带给我眩晕的兴奋。影片的一切其实都很奇怪,就连男主角的名字“旋风”和跳舞扫地的“马达”都很奇怪。不清楚这两个译名是否忠于原著。当然,我直到现在才知道一些奇妙的事情。例如,演员名单中有尚格云顿。

其实Breakin是1984在美国发行的。虽然Breakin诞生于很多年前,但在美国却特别流行,1984。三年后,我们看到影片基本按照当时的效率同步。后来电影也拍了续集。不管怎样,都没关系。《霹雳舞》上映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知名的霹雳舞少年。我不知道卖出了多少带手指的破手套。在街道上,在胡同里,在校园里,在成千上万个家庭的衣柜和镜子前,在每个教室的课桌和讲台旁,人们到处划着太空行走,在空中清洁玻璃,并使V形腿弯曲到地面,像绳子一样一点点站起来...甚至是我们熟悉的面孔。也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影响。

第二年1988,田壮壮把这部现象级流行文化结合淘金热的自传体小说拍成了电影《摇滚青年》,成为了贴着霹雳舞标签的淘金热(1961-1997)。淘金就是跳霹雳舞上春晚。1988年,迈克尔杰克逊的《坏》由中国唱片公司引进发行,片名为《厉害了》。所以淘金热一度被称为中国的迈克尔杰克逊。

后来引进了张彻的《霹雳情缘》,也是以霹雳命名的电影。放映期很短,也聚集了不少人气。现在,如果我们再看看,里面的舞蹈不是霹雳舞。当年很流行,霹雳一词功不可没。然而,甄子丹的《情敌》更像是一部霹雳舞电影,两部电影都在1984年与《破门》同年上映。

电影结束后,影片中的舞蹈和音乐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后来我好不容易凑了几块钱买了同名电影《霹雳舞》的磁带,那是我买的第一张配乐专辑。目前这盘磁带应该还在我的收藏中,但我不记得它是装在哪个纸箱里,封在车库里的。回想起来,那盘磁带好像是电影翻译工作室发行的,里面的歌都来自电影轨,甚至有的还有对白。几年后,90年代初,我看到了中国图书馆进口的电影《Breakin》的原声带,一盘进口磁带,27元。当时是天价,只好错过了。这件事一直是我收藏中的遗憾,现在这盘带子找不到了。

将近两年前,我买了日本版的“Breakin”黑胶唱片。价格不低,唱片也比较新,但是封面不理想。毕竟是30多年的老唱片了,应该理解当年的后悔情结。可能是这张唱片橡皮擦和混音太多了,所以我觉得在各种媒体的对比下听LP特别好,和用MP3差远了。

电影里的音乐,80年代的舞曲,现在可能已经过时了,但那时候很时髦,大部分歌手还不知道。混音这个词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但我就是喜欢。有几首歌的旋律至今还能哼出来。

《突破》...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杰瑞;

《身体工作》热条;

《99 1/2》卡罗尔·林恩·汤斯;

《心跳的心》3V;

《街人》火狐;

《谁也不是》查卡汗& amp鲁弗斯;

《鲁莽》冰T;手套克里斯泰勒……

本来想说说印象最深的歌,没想到就此打住。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几乎是整张专辑。我在虾米里看到演的最多的是《舞池怪胎》巴开斯,印象不深。记得那一年流行的都是和霹雳舞有关的歌曲,特别喜欢港歌手麦洁文的《电光霹雳舞》。这首歌也是1984发表的,所以可以看出1984是磨合的一年。

我写了很多,其实不仅仅是想告诉你我第一部电影的配乐,更是想告诉你,有时候人对事物的热爱和坚持,其实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物质本身。崔健老师,虽然我觉得你在《中国之星》上说的太多太主观,但我必须承认,我也是发自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