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最接近「电影本质」的电影是哪一部?
电影的本质是可以随着时间、技术、立场场不断修改的。甚至可以认为它的本质在诞生之前就存在了,或者说至今没有真正的电影,或者说它在诞生之后就消亡了。毕竟,即使电影会说话,如果你问它“你的本质是什么”,它也会陷入沉思。
“cinema”、“moving picture”、“movie”的词源是运动和影像。运动实际上是对连续显示的静止图像的心理感知,图像不仅限于电影。“film”和“pellicula”的词源是涂层片,强调胶片成像的影像;“kinofilma”的词源是体育和电影;“反射画”的词源是反射和绘画,即所展示的静止图像,不强调对运动的感知,但反射离不开光;“电影”的词源是电和影,排斥纯机械技术,强调电技术,影也离不开光;“光戏”和“影画戏”强调的是戏剧的元素,也就是叙事。以上是对电影性质的不同基本看法,可以选择。
从词源上看,基本要素是展示、观看、运动感知、静止图像、电影、电、光影、叙事、八大基本要素(虽然没有声音要素,但早期电影的展示环境往往是用现场音乐播放的)。至于哪个才是电影的精髓,你可以选择。从流程上来说,基本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录制前、录制、处理录制素材、放映、观看、观看后。(考虑到手绘动画的拍摄和直接在胶片上绘画,“录制”这个术语并不是很准确;考虑到声音元素,“看”的说法很不准确。)至于哪些阶段是影片的精华,你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
1,看同样的连续影像算不算电影?有叙事效果吗?
2.每个人的运动知觉都一样吗?
3.没有放映过或者看过的录制素材算不算电影?
4、观影者不是人,是电影吗?
5.不同展示环境的现场感官信息是影片的一部分吗?
6.阶段可以跳过吗?比如一个未加工的素材展示是电影,甚至一个未录制的观看是电影?
如果看而不录是一部电影,可以认为是我开头说的:电影的本质在诞生之前就存在了。我最确定的是,时空信息在不同的过程中被改变了很多次。我倾向于认为,压力、条件反射、思想、情感、审美、意义等观众的主观产物并不是电影的本质;叙事不是电影的本质,但电影既然和时间有关,就可以有叙事效果,可以是无意的,也可以是有意的;工商业的概念并不是电影的本质,大规模生产的机器、平均票价、电影院、专业演员、发行体系都是工商业与电影结合的产物。艺术的概念不是电影的本质,传播的概念不是电影的本质,收视率还是很高的。电影可以满足人们审美和交流的欲望。人们可以从中学习知识。
先说一些简单的技术知识:电影与人们记录和观看体育运动的兴趣有关。连续摄影技术和连续放映技术实现了电影在运动和静止中的传输。再加上发达的电影技术,一秒钟可以记录十几二十张照片,观众可以有高科技展览“看体育”的认知。事实上,人眼可见范围之外的电磁辐射和人耳可听频率范围之外的声音振动也可以被记录。录音技术比连续摄影技术诞生的早,但是有声电影诞生的晚。经过多次技术和美学上的努力,声音和图像的地位从不平衡变成了平衡。录音已经从模拟时代进入了模拟和数字并行的时代。模拟信息不是间断的,而数字信息是间断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声音和图像的记录、处理和显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非线性编辑。随着电视和便携式多媒体设备技术的发展,展览的空间条件发生了变化,如不同的观看场合,不同的观看姿势和耳挂式音频设备。还有一些特效,配合手工。显示的时间条件随着模拟和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而变化,例如间歇或不间断的快进和快退,以及冻结、停止和重新播放。新的存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电影的传播方式,如光盘直接发行和在线流媒体发行。新的通信技术改变了电影制作人、发行人、展商、观众、相关媒体方之间以及他们之间的通信。越来越好。
既然电影能满足人的交流欲望,有人就认为有电影语言。把语言的概念和电影结合起来,好像赋予了电影生命,真的是越走越远,包括现在一些说看电影的方言。好在所谓的电影语言并不是指电影之间交流的语言。而一旦我们思考语言和交流的关系,就变得更深了。